原標題:博物館數量達112家 鄭州晉陞“百館之城”(行走河南·讀懂中國)
鄭州已晉陞博物館“百館之城”。1月7日,記者從鄭州市獲悉,截至目前,全市博物館總數達112家,其中備案博物館54家、類博物館58家;建成開放的遺址生態文化公園54處,著力構建“博物館群+大遺址公園”全景式中華文明集中展示體系,讓歷史文化資源真正活起來。
鄭州是中華文明5000多年綿延不斷、生生不息的主要實證地之一,具有承載中華文明主根主脈和集中展示中華文明早期發展的獨特優勢。近年來,為“讓歷史説話、讓文物説話”,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得到有效展示,鄭州市採取了一系列務實有效的措施,不斷加強博物館建設,進一步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鄭州,“逛博物館”已成為新時尚。每逢節假日和週末,河南博物院、鄭州博物館、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等場館裏各類文博活動精彩紛呈,吸引人們紛紛“打卡”體驗,感知“行走河南·讀懂中國”。
博物館不只是陳列品的“容器”,更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橋梁。如何進一步提升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品質,打造鄭州在省會城市中具有競爭力的文化遺産事業高品質發展體系?近日,鄭州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鄭州市推進百家博物館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提出要深入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打造原創展覽,推進數字化應用,做好博物館活化利用,全面提升博物館的辦館品質和服務水準,使博物館成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陣地,市民群眾休閒的好去處。
如何持續推進博物館建設?根據《實施方案》,鄭州市各縣(市)採取“1+2+N”的建設方式,即各縣(市)建設1家綜合性博物館、2家專題(特色)博物館、N家非國有博物館;市內各區及四個開發區以“2+N”為主,即建設2家專題(特色)博物館、N家非國有博物館。
鄭州博物館建設按下“加速鍵”。據了解,鄭州將加快推進黃河博覽館、仰韶文化博物館、鄭州紡織工業遺址博物館、中國古代冶鐵博物館、河南南水北調博物館等國有骨幹博物館建設;謀劃推進裴李崗文化博物館、中國天文博物館建設等。
博物館活化利用新方式也在“解鎖”中。鄭州市提出推動黃河文化、黃帝文化、夏文化、嵩山文化、商都文化、革命傳統文化等相關文物資源闡釋研究,將研究成果運用到博物館活化利用中;實施“數字博物館”等項目,積極探索利用公共空間開展數字劇場、演繹劇場、“劇本殺”等沉浸式體驗項目,讓文物融入群眾日常生活。
“上新”博物館,鄭州讓歷史與人們更好地相遇。(記者 張建新 王延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