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濮陽創新機制做強産業支撐 用“新”奏響鄉村振興“協奏曲”(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 弘揚脫貧攻堅精神 鞏固拓展脫貧成果)
搬個馬扎往自家小院一坐,手指間翻飛著晾曬過的竹子毛料,完成修剪、裹扎、編捆、鋪面等工序,一把把掃帚就成形了……1月9日,濮陽市范縣高碼頭鎮王堂村村民王俊亮為前來學藝的鄉親展示技巧。“這活兒上了年紀的也能幹,既不耽誤照看孩子,也不耽誤幹農活兒。”王俊亮向記者介紹説。
“庭院經濟”在王堂村的“流行”始於脫貧之後。“最初是為了帶動農村閒散勞動力就業,建立增收新渠道。”高碼頭鎮黨委書記石衛慶介紹,該村將傳統的掃帚編織統一工藝、統一標準、統一銷售,帶動30余戶村民加入,一年可編織掃帚10萬餘把,戶均年收入4.5萬餘元。
探訪曾經是河南省“三山一灘”扶貧開發重點區域的濮陽市,産業“新風”撲面而來。脫貧攻堅時期,濮陽市將發展産業作為扶貧的重要途徑;現在,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取得新進展新成效,濮陽市創新機制做強産業支撐,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
因地制宜找定位,走差異化特色發展之路,是濮陽市以産業發展賦能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濮陽市南樂縣組織召開“黨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現場會,確定由鄉鎮黨委副書記、農技專家等擔任導師,與缺乏發展思路的村黨支部書記結成98對幫帶對子,明晰發展路徑,跟蹤服務指導。“多虧‘導師’幫我們明確發展方向,俺村通過流轉土地350畝發展果蔬種植,2023年村集體收入增加7萬元。”南樂縣韓張鎮北高莊村黨支部書記李軍勝説。
金融幫扶是發展産業的“助推器”。近年來,濮陽市著力探索創新金融幫扶工作方式方法,大力推行“雙輪驅動、企業幫帶”“多元主體、合作發展”“1+1手拉手”“自我發展、跟蹤服務”四種幫扶機制,走出“引金融活水、添發展活力、防金融風險”的新路子。
“我的養雞場有1萬隻蛋雞,雞苗、飼料、技術都是陳國興提供的,雞蛋銷售也從他那兒走,價格比我自己賣更高。”濮陽縣習城鄉穆樓村脫貧戶郝電啟説。陳國興是濮陽縣的養雞大戶,養雞規模存欄15萬餘只。“我的養殖事業能做到現在的規模,離不開金融惠農政策。當下,我又帶動36戶脫貧群眾利用脫貧人口小額貸款發展養雞。”陳國興説。
“以前村民想貸款,要費時費精力到鎮上辦理。”清豐縣馬莊橋鎮趙家村黨支部書記趙玉甫介紹,趙家村“兩委”、駐村幹部經常走訪脫貧群眾、幫扶企業,了解情況和信貸需求,清豐農商銀行主動與趙家村加強對接,並在該村設立網點,信貸員實行跟蹤服務,“現在,在家門口就能辦理脫貧人口小額貸款,群眾參與産業發展的積極性越來越高!”(記者 逯彥萃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