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殷墟博物館新館亮點搶先看 聚焦商文明 打造新地標(行走河南·讀懂中國)
“車轔轔 馬蕭蕭—殷墟車馬遺跡展”展廳局部。
殷墟博物館新館外景。本欄圖片均為殷墟博物館供圖
殷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為考古發掘和甲骨文所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也是我國考古發掘次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的古代都城遺址,被譽為中國現代考古學的搖籃。
殷墟博物館新館將於2月26日正式對外開放。殷墟博物館新館位於安陽洹河北岸,毗鄰殷墟遺址核心區,與殷墟宮殿宗廟區隔河相望。
2月19日下午,記者來到還未開放的殷墟博物館新館。走進南廣場,映入眼簾的是一座恢宏大氣的“鼎”形建築,青銅飾面幕墻好似為博物館披上了一層莊重古樸的“青銅外衣”。大門上方用甲骨文寫著“大邑商”3個字。
據介紹,新館聚焦“偉大的商文明”這一主題,設有“探索商文明”“偉大的商文明”“世界的商文明”3個基本展陳,厘清商文明發展脈絡,展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闡釋商文明的世界意義;設有“長從何來——殷墟花園莊東地亞長墓專題展”“子何人哉——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特展”等四個專題展覽和一個特色沉浸式數字展。館內展廳面積約2.2萬平方米,展出青銅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4000件套,展陳文物數量龐大、類型多樣,其中四分之三以上的珍貴文物屬於首次亮相。
國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長閆亞林介紹,首次亮相的文物包括集中展示的商代中期的青銅器,成組展示的亞址墓、馬危墓等隨葬器物,集中展示110余片花園莊東地H3甲骨窖藏坑出土甲骨;還有亞長墓出土的全部文物,通過多學科研究和科技考古手段,還原了3000多年前商代將軍的戎馬一生;這次還集中展示殷墟出土的23組車馬,展現當時“車轔轔,馬蕭蕭”的壯觀景象。
“大量精美絕倫的文物,從不同的角度展現出3000多年前青銅文明的鼎盛面貌,也讓觀眾近距離感受商代巧奪天工的技術工藝。”閆亞林説。
展覽形式莊重、大氣,注重透物見人見事、多元融合呈現、凸顯故事趣味、增強沉浸體驗,充分運用人工智能、多媒體等技術,賦予文物、文獻、甲骨記載等新的時代表達方式。比如,新館將鄭州商城的杜嶺方鼎、山東蘇埠屯的亞醜青銅鉞、湖南寧鄉的四羊方尊、殷墟婦好墓的跪坐玉人等20多件商代珍貴文物,通過裸眼3D技術呈現,讓人們多維度、立體化、沉浸式感受商文明和甲骨文魅力。
“殷墟博物館新館展出文物中90%以上是由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自1950年春天以來發掘的文物精品,主要陳列于‘偉大商文明’展廳的文物包含了目前已知的殷墟文物所有類別,特別是反映近20年來殷墟考古發掘新成果的文物多為首次展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殷墟博物館館長陳星燦介紹。
陳星燦表示,新館開館後,他們將加強與國內外科研機構、知名高校、博物館合作,推進學科體系構建,將殷墟博物館打造成殷商文化國際學術交流中心、商文明研究闡釋的高地;依據館內文物資源優勢和展示優勢,充分利用科研資源和研究成果,持續探索文物展示與價值傳播新途徑、新方法,真正讓文物“活”起來;以青少年為主體對象,高標準開發“萌寶尋商”“字見殷商”等研學課程,形成殷墟博物館的研學品牌,增強公眾的中華文明體驗感;著力打造甲骨文中華文化新地標,穩步推進“甲骨文全球數字化採集計劃”,計劃成立高規格的組織機構與專家委員會,利用10年時間,分階段完成河南省內、國內和海外甲骨文的三維數據採集工作,使甲骨文從實物走向數字化,從私藏走向共享,從殷墟走向世界。(記者 謝建曉 楊之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