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讀懂中國】絲路明珠耀中原
來源:河南日報  |  2024-03-18 08:59:58

  原標題:絲路明珠耀中原(行走河南·讀懂中國 豫博裏的中國)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絲路明珠耀中原

黃釉扁壺

  2000多年前,張騫出使西域,開闢出一條橫貫東西、連接歐亞的絲綢之路,密切了沿線的貿易往來。

  絲綢之路開通後,東西經濟、文化交往不斷加強,中原地區作為連接東西方的重要區域,不同文明在此碰撞、交流。歷經千年繁華與沉寂,絲綢之路上遺珍無數,河南博物院館藏的黃釉扁壺便是其中一顆璀璨明珠。

  1971年,黃釉扁壺出土於安陽洪河屯村范粹墓。根據墓誌得知,墓主范粹為邊城郡邊城縣人(今河南光山縣),是北齊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涼州刺史。

  “具有西域風情的黃釉扁壺出現在中原地區,正是絲綢之路東西方交流的物證。”3月12日,河南博物院講解員王思明説,當時,在中原地區,酒器大都是正圓體或方體,而遊牧民族所用酒器多為扁體,這種造型更便於攜帶。值得一提的是,這件黃釉扁壺雖具有濃郁的西域風情,其燒制技術和工藝卻是當時中原地區特有的,加之釉色瑩潤、畫面繁簡得當、構圖疏密有致,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黃釉扁壺造型獨特,上窄下寬,兩肩各有一穿孔,頸肩飾連珠紋一週,形似遊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壺腹兩面模印著樂舞圖案,圖案畫面共有5位舞者,皆高鼻深目,身著窄袖長衫,腰間繫帶,足蹬半筒高靴,符合當時西域人形象。中央一舞者婆娑起舞于盛開的蓮花臺座之上,右臂高舉前伸,左臂下伸,掌心向後,雙足騰跳,反首回顧,動態盎然。其餘四人站立兩側,三人手中分別持有琵琶、橫笛、鐃鈸,一人空手,揮舞著雙臂,仿佛是樂隊的指揮,畫面非常寫實生動。

  學者們認為,這是一幅胡騰舞樂圖。胡騰舞是源自中亞石國(都城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幹)一帶的民間舞蹈,曾流行于北朝至唐代。西域民族歷來以能歌善舞聞名,胡騰舞一般由男子獨舞,以跳躍和急促多變的騰踏舞步為特色,舞姿輕盈敏捷、陽剛奔放,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南北朝時期,各民族融合加劇,胡騰舞隨著絲綢之路的日益繁榮傳入中原地區。

  如今,在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廳,人們仍能時常欣賞到這支獨特的舞蹈。“我們根據黃釉扁壺的舞樂圖復原了‘胡騰舞’,舞蹈動作包括勾手攪袖,擺手扭胯,提膝騰跳,靈動活潑、詼諧有趣,非常受觀眾歡迎。”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團長霍錕説。

  霍錕説,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民族遷移,特殊的形勢促進了中國音樂文化進入大變革期,中原傳統音樂由鐘磬樂舞形態,轉入到了歌舞伎樂時期。篳篥、笳、琵琶等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樂器進入中原,少數民族藝術形式如龜茲樂、胡騰舞等也在中原地區廣泛流傳,對中原地區傳統的樂舞文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北朝時期,中原與西域、中亞地區往來較多,民族融合加深,黃釉扁壺出土于有絕對紀年的墓葬,為研究北齊時期的民族融合、南北朝時期的陶瓷工藝發展以及樂舞發展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記者 溫小娟)

編輯:張雨晴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WechatIMG11040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