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小紅薯,能做什麼?在信陽市息縣,它被做成了大産業。滑溜溜的紅薯粉嚼勁十足,黃燦燦的紅薯脆條入口即化,軟糯的紅薯冰淇淋爽口開胃……在息縣,紅薯正以另一種方式成為主角。
息縣地處淮河上游,淮河兩岸的沙土地漏風土孕育出了息縣的好紅薯。該縣紅薯種植面積達20萬畝,年産60多萬噸,以紅薯為原料的各類産品産值達15億元。其中,以豫道農業生産的優質紅薯粉條為原料的酸辣粉産業,得到迅速發展。
據了解,2015年,河南豫道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成立,專業生産以紅薯為原料的方便速食産品、休閒産品等,全力進軍紅薯産業,目前已發展成為一家集紅薯研發、育苗種植、儲存、精深加工及銷售為一體的綠色全産業鏈企業。
作為息縣紅薯産業化特色産品之一,豫道酸辣粉在國內市場佔有率很高,2023年先後榮獲第十九屆中國國際農産品交易會“農交會金獎産品”和比利時布魯塞爾“頂級美味大獎”。豫道酸辣粉的火爆出圈,讓息縣紅薯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持續提升。
息縣縣委、縣政府察覺到酸辣粉産業發展前景廣闊,又與當地紅薯産業相得益彰,對紅薯産業鏈上的企業進行大力支持。
“息縣歷史悠久,物産富饒,連續九年榮獲‘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是名副其實的‘中原糧倉’。近年來,息縣加快推進一二三産融合發展,200多萬畝的息壤寶地産出了優質紅薯,打造出了紅薯全産業鏈,孕育了‘豫道酸辣粉’,酸辣粉産業優勢顯著、未來可期。”息縣縣長鄭春表示。
2022年10月,《河南省酸辣粉産業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出臺,提出到2025年全省酸辣粉産值達300億元,要將河南打造為全國酸辣粉知名生産基地,並著重指出要大力支持信陽息縣發展紅薯全産業鏈。信陽息縣迅速行動,提出以豫道為“龍頭”,打造“雙基地雙小鎮”(中國紅薯研發基地和紅薯小鎮、中國酸辣粉創新基地和酸辣粉小鎮)目標。
把準方向,方可行穩致遠。息縣縣委、縣政府立足紅薯大縣實際,將紅薯産業作為群眾脫貧致富主要産業進行大力扶持,高規格成立紅薯産業專班和薯業協會,每年投入財政資金近2000萬元,培育打造集育種、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紅薯全産業鏈。
息縣引進優良品種,培訓科學種植知識,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先後10余次出資,邀請浙江大學、河南工業大學、河南省農科院等農業科研專家現場指導,高薪聘請專家長期駐地指導農戶種植,幫助提升種植技術,為穩産高産高效做好保障工作;豫道公司與薯農訂立最低限價收購合同,保證種植戶的紅薯或紅薯初加工澱粉收購,保證薯農利益。
“過去的紅薯是‘救命口糧’,如今的紅薯是增收‘金疙瘩’。每年我都會留足土地種紅薯,有收購商兜底,不愁銷路。”東嶽鎮邱莊村村民邱冬漢説。幾年前,邱冬漢結束多年在外打工生涯,回到老家種地,把日子過得有模有樣。
“東嶽鎮屬於旱作物區,漏風土,透氣性強,非常適合紅薯生長。我們和豫道公司喜結‘扶貧緣’,用一塊小小的紅薯,撬動整個産業鏈。農戶種植的紅薯不愁銷路,種苗有保障、種植有指導、産品就地賣,紅薯種植已逐漸發展成農民致富的大産業。”息縣東嶽鎮黨委書記李西偉無比自豪地説。2023年,東嶽鎮共種植紅薯3萬多畝,呈現“規模種植、鏈條完善、産銷兩旺、群眾增收”的美好景象,邁出了紅薯小鎮發展的堅實步伐。
種植一片紅薯,發展一個産業;連接一批農戶,富裕一方百姓。紅薯雖小,在息縣卻成了大産業,越來越多的村民通過種紅薯實現致富增收。站在新的起點,息縣將探索紅薯一二三産融合發展的新路徑,不斷拓寬産業鏈,將香甜的紅薯變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果果”,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當前,正舉全縣之力打造‘雙基地雙小鎮’,力爭在五年內實現年産值50億元、十年內打造出百億級産業集群。”息縣縣委書記管保臣表示。(文 余江 胡譯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