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抗赤霉病 ●補麵條饅頭加工優質品種短板 我省小麥種業創新突破兩大“卡脖子”難題
近年來,河南省小麥品種改良面臨兩大挑戰:一是赤霉病抗性亟待改良,二是適合製作優異中國大宗面製品的優質品種不足。
近日,由河南省科技廳組織實施的省重大科技專項“抗赤霉病優質小麥新品種選育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通過專家組績效評價驗收。這標誌著河南種業創新在破解黃淮麥區小麥生産兩大“卡脖子”難題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將為小麥産業提質增效發揮重大科技支撐作用。
“赤霉病又被稱為‘小麥癌症’,一旦麥田發生赤黴菌危害,再打藥的防治效果就大打折扣。而且赤黴菌侵染小麥籽粒後産生的毒素,可引起人畜中毒和嚴重疾病。”4月16日,該專項主持人、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種研究院研究員胡琳解釋,受農田耕作方式變化和氣候變暖等多種因素影響,近年來小麥赤霉病在河南省逐步發展為常發病害,已成為河南小麥産業的“心腹之患”。
另外,如果按百分制給小麥麵粉所加工的食品打分,我國能得85分以上的適合麵條、饅頭和麵包的小麥品種佔比為9%、7%和7%。但在我國各類麵粉製品比例中,麵條、饅頭分別佔總量的35%和30%以上,遠遠高過佔總量3%的麵包。由此形成的巨大反差,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日益增長的願望不協調,也制約了河南制粉業的提質增效及品牌創新。
哪有産業需求,哪就是主攻方向。2020年,河南省科技廳啟動該重大科技專項,由河南省農業科學院下屬的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種研究院牽頭,聯合河南農業大學、河南科技學院、南陽市農業科學院和河南天民種業有限公司等12家單位,經過3年協同攻關,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成功建立了適宜河南省的小麥抗赤霉病優質高效育種技術體系。
應用該技術體系,項目成員單位先後育成鄭麥9134、豫農904、宛1204、漯麥47等13個抗(耐)赤霉病優質小麥新品種,通過品種配套栽培技術集成與示範,帶動抗赤霉病優質小麥品種種植面積超500萬畝,為豐富全省抗赤霉病小麥品種類型、消減赤霉病對河南省小麥生産的危害發揮了巨大作用。
其中,通過項目育成的高産優質綠色小麥品種鄭麥9134、豫農904等,還兼具抗赤霉病和適合製作我國大宗面製品的優異特性,麵條或饅頭加工評分達85分以上,深受種業企業、種植大戶和加工企業歡迎。
“目前,項目創新成果正加速應用於生産實踐,有力促進農業領域新質生産力發展。”河南省科技廳現代農業農村科技處處長李錦輝評價,“更重要的是,項目的成功實施為全省小麥品種改良打通了路徑,引領了未來攻關方向,對進一步鞏固我省小麥育種及小麥産業優勢具有重大促進意義。”(記者 尹江勇 祁思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