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普惠故事】去“豫”見泡桐的地方
來源:中國網  |  2024-06-17 12:29:23

  “黃河九曲十八彎,最後一彎在蘭考。”開封蘭考曾因特殊的地理位置飽受風沙、鹽鹼、內澇之苦。上世紀60年代,蘭考廣植泡桐以治“三害”。80年代,民樂專家偶然發現蘭考泡桐製成的音板結構均勻、透音性能好,是製作民族樂器的上佳材料。蘭考人抓住商機,從賣木材、做音板逐步轉向做樂器、開作坊,當地民族樂器産業由此興起。

  昔日風沙苦,今朝琴韻長。當年為防風固沙種下的泡桐,現已成為蘭考人民脫貧奔小康的寶貴“材”富。

【工行普惠故事】去“豫”見泡桐的地方

蘭考泡桐

  小村莊的“致富經”

  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堌陽鎮徐場村是一個僅有百餘戶人家的豫東小村,幾乎家家戶戶都以生産製作民族樂器為生。從古箏、琵琶等民族樂器到琴包、琴凳等配套産品,村裏生産的産品涵蓋20多個品種,30多個系列,年産值上億元,被譽為“民族樂器村”。

【工行普惠故事】去“豫”見泡桐的地方

採用蘭考泡桐製成的古箏

  近年來,蘭考縣積極推動民族樂器“産業+旅遊+文化”融合發展,在徐場村旁建起民族樂器文化産業園,打造了音樂客廳、樂器創意園、樂器産業區、樂器文化園、生活配套區等5個功能區,各項配套設施功能完善,形成集民族樂器“生産製作、展示、銷售、電商、物流、演藝、培訓”為一體的完整産業鏈。走進産業園,快遞員忙碌的身影隨處可見,大多入駐商戶都開通了線上銷售渠道,向全國各地的民樂愛好者們展示和售賣精心製作的民族樂器,將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獨特魅力傳播到更廣闊的天地。

  深耕産業謀發展

  徐場村村民徐先生涉足民族樂器行業已有十餘年時間,名下某樂器公司現已具備一定規模,主要生産古箏、古琴,年産值超過一千萬元,是村裏的明星企業。面對文化産業的蓬勃發展和文化自信的日益增強,徐先生對民族樂器市場的廣闊前景有著清晰的認識:“隨著時代的進步,只有品質卓越的産品才能立足市場。”

【工行普惠故事】去“豫”見泡桐的地方

蘭考古箏製作工藝展示

  然而,公司進一步發展面臨著資金瓶頸。徐先生表示,更新生産設備、擴大規模和採購高端原料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而大部分資金早已投入到生産過程中——以製作古箏為例,從木頭到成品需要經過板材處理、製作底板、烤面工藝、涂膠粘合、質檢裝配等數十道大工序和上百道小工序,是一個繁複而漫長的過程。為了保證板材的穩定性,木板靜置、浸泡、晾幹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往往需要耗時數年,資金消耗大且回報週期長。徐先生仔細盤算了手頭的資金,對未來的發展之路感到些許犯難。

【工行普惠故事】去“豫”見泡桐的地方

蘭考古箏成品

  金融助力奏華章

  工商銀行蘭考支行在走訪徐場村及民族樂器文化産業園時發現,由於民族樂器製作週期長,佔用資金多,不少樂器企業與徐先生一樣面臨相同的困境。在深入了解民族樂器産業的經營特點和資金需求後,蘭考支行為當地民族樂器産業經營主體量身打造了數字普惠産品“民族樂器貸”,徐先生成為了該産品的首批客戶之一。“利率優惠,額度滿意,放款迅速”,徐先生連連稱讚,“有了這筆貸款,我就可以放心升級産品線了,再也不用擔心資金週轉不開了。”

【工行普惠故事】去“豫”見泡桐的地方

工行蘭考支行走訪企業

  “民族樂器貸”推出兩個多月以來,工行蘭考支行已為當地17戶民族樂器産業小微主體提供了近3000萬元信用貸款支持,與蘭考人民共同譜寫出一首産業富民的幸福樂章。

編輯:張雨晴
2024“打卡中國·讀懂中國式現代化——你好,河南!”網絡國際傳播活動_fororder_移動端banner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