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感受裏的改革溫度】“醫共體”讓鄉村看病更有“醫”靠
來源:河南日報  |  2024-08-02 10:27:13

  原標題:“醫共體”讓鄉村看病更有“醫”靠(微感受裏的改革溫度)

  7月29日,回想起日前的看病經歷,信陽市息縣小茴店鎮陳空村72歲的張學彬老人後怕不已:“要不是鎮衛生院搶救及時,俺這把老骨頭可就交待嘍!”

  而在息縣第一醫療健康服務集團小茴店鎮中心衛生院院長高龍看來,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改革提升了鄉鎮衛生院的醫療服務水準,才讓他們有了更多挽救農村群眾生命的可能。

  7月1日傍晚,下地勞作回來的張學彬感到胸悶氣短,胸口伴肩背部疼痛。兒子一家在外務工,他急忙打電話叫來女兒,讓女兒把他送到鎮衛生院。

  心電檢查結果實時上傳到縣人民醫院,結合問診很快確定,老人屬典型的早期心梗症狀。醫生及時採用“雙抗”療法施治,老人留院觀察至第二日恢復健康,遵醫囑回家休息。

  “同腦卒中一樣,心梗發病後的3至6小時是救治的黃金時間,否則就會危及生命。”高龍介紹,併入息縣第一醫療健康服務集團後,他們已成功救治胸痛病人89例,其中高危病人16例;及時為腦卒中病人成功溶栓14例。

  “醫共體改革中,縣人民醫院胸痛中心、卒中中心救治單位延伸到鄉鎮,實現了遠程心電、遠程影像和遠程會診。急難危重病人更可通過綠色通道直接入院,實現了上下聯動、無縫對接,為救治病人贏得了寶貴時間。”息縣第一醫療健康服務集團總院長葉梅説。

  2019年9月,息縣入選國家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隨後,該縣確定由縣人民醫院和縣第二人民醫院牽頭,縣中醫院、縣婦幼保健院和20家鄉鎮衛生院參與,組建兩個醫療健康服務集團,集團內實行行政、人員、財務、業務、績效、藥械、信息“七統一”管理。同時,整合醫療信息平臺,實現醫共體內信息互通、檢查結果互認和專家遠程會診,讓農村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

  改革不僅讓鄉村群眾看病更有“醫”靠,醫院和醫生同樣是受益者。息縣第一醫療健康服務集團副總院長李清泉坦言,之前縣人民醫院一家獨大,改革後兩個集團同臺“競技”,群眾多了選擇,迫使各自“刀刃向內”不斷提升醫療設備和醫技水準。

  “集團包信鎮血液透析分中心和路口鄉精神科病區的設立,不僅方便了群眾就醫,也助力了醫院的進一步發展。”李清泉表示,醫改後醫院總收入中藥佔比和醫保費佔比雙雙下降。

  “通過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改革,把更多優質醫療資源送到群眾家門口,逐步實現‘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推縣域醫改向縱深發展。”息縣衛健委主任夏明程説。(記者 盧松 劉宏冰)

  專家點評

  把優質醫療資源送到群眾家門口

  □信陽市衛健委黨組書記、主任 許書動

  縣鄉醫院,是守護基層群眾健康的“第一道防線”。

  建設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是提高縣域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和使用效率,促進醫保、醫療、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推動建立分級診療制度、提升縣鄉醫院醫療服務水準的重要舉措。

  息縣醫改,無疑是信陽乃至河南加速推進基層醫改的生動縮影。

  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圍繞“縣級強、鄉級活、村級穩、上下聯、信息通”的目標,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改革系統重塑縣域醫療衛生體系,整合優化醫療衛生資源,推進以城帶鄉、以鄉帶村和縣鄉一體、鄉村一體,大力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讓基層群眾就近就便享有更加公平可及、及時有效、系統連續的預防、治療、康復、健康促進等服務,不僅提高了醫保基金使用效能,也進一步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建設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打破了過去縣域醫療衛生資源相互獨立、各自為戰、無序競爭的局面,轉變成為“三醫”聯動、分工協作、共建共享、互促共榮的良性機制,醫療機構的工作重心也從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轉變,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

  醫改每前進一步,就能多惠及一批患者,多挽救一些生命。一項項務實之舉、創新之策,歸根到底是為了把優質醫療資源送到群眾“家門口”,讓老百姓更有“醫”靠,讓看好病成為實實在在的民生福祉。(河南日報記者劉宏冰 整理)

編輯:張雨晴
2024“打卡中國·讀懂中國式現代化——你好,河南!”網絡國際傳播活動_fororder_移動端banner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