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漢服”如何“忽如一夜春風來”
來源:河南日報  |  2024-08-13 09:29:49

  西安與洛陽,均以“古都”聞名於世。在如今的文旅發展中,兩座古都不約而同“主打”漢服體驗。不論是行走在大雁塔下的大唐不夜城,還是漫步于遊人如織的洛邑古城,“穿漢服不違和、不穿漢服少點啥”成了大家最直觀的感受。

  “我們家199元、299元、399元等價位的都有,包含漢服租賃、漢服粧造和簪花配飾等。”8月11日,洛陽市老城區“小娘子”漢服店老闆王女士表示,現在正是暑假旅遊旺季,一天能租出去20多套衣服,粧造都忙不過來。

  “忽如一夜春風來”,2021年下半年到2022年年初,“漢服熱”席捲多地,成為新文旅産品中的重要選項,漢服應用場景越來越多,産業發展勢頭愈加強勁。

  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洛陽、西安,還有北京、蘇州、成都等文旅業較發達的地方,近年來都成為漢服體驗、漢服消費的“主陣地”。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傳統的服飾文化作為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當然值得被我們珍惜。”趁暑假帶孩子在北京遊玩的鄭州遊客杜建寬説。

  “新中式”一詞延伸到首都旅遊圈兒,體驗漢服粧造、參觀文博場館、探訪古城古鎮、觀賞非遺技藝位列主要選項。在以圓明園買賣街為藍本復刻打造的拾光買賣街、北京(通州)大運河5A級文化旅遊景區和古北水鎮等地,都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遊人身著漢服“打卡”。

  當漢服古裝遇上江南古城,更是給人特別的體驗感。據蘇州市有關部門統計,進入山塘歷史文化街區的遊客中,著漢服遊玩的比例佔八成以上。古色古香的建築群落間,滿目都是身著漢服的遊客,綰青絲,執團扇,遊古城……

  蘇州向西1000公里的湘江畔,以現代時尚夜經濟聞名全國的長沙,雖旅遊人數“爆棚”,但漢服體驗者卻不多。當地某晨報記者龔女士直言:“愛美嘛,誰都有需求,主要還是城市氛圍不一樣。如果長沙街頭有人穿漢服,我也會穿的。”

  中國服裝協會等機構聯合發佈的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現代漢服行業市場規模約130億元,消費者規模約1448萬人。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數據顯示,2023年“新中式”服飾市場規模已達10億元級別,近三年來相關産品交易總額增速超過100%……兼具“傳統”“愛美”“嘗鮮”諸多關鍵詞,漢服在越來越多的地方普及,偶然之中存在必然。可以預見,這股“漢服熱”,還將繼續在全國範圍內持續下去。

  其中的道理簡單。文旅的新體驗,需要新場景、新元素。説到底,一條全新的文旅轉型升級之路,既要有短期的“熱點爆款”,解決當下的實際問題,也應有中長期的戰略藍圖,確保升級之路的延續性。長短結合、標本兼治,才能確保“忽如一夜春風來”的漢服産業,真正多點開花,共享發展成果。

  “以古都城市為代表的漢服旅拍體驗,以蘇杭地區為代表的新中式慢生活體驗,以廣東、川渝地區為代表的高端品牌化漢服零售,構成我國漢服産品的三大應用主軸,再加上以曹縣為代表的漢服生産,基本勾勒出我國當下的漢服行業現狀。”山東省菏澤市曹縣“穿越大唐”漢服品牌老闆劉申鋒介紹,“各地有各地的特點,還是要遵循發展實際、客觀規律才行。”

  “曹縣走生産的路子,洛陽走應用的路子,一個在上游,一個在下游,誰也學不來誰,也沒有必要學。”河南大學文化旅遊學院教授程遂營表示,萬事有門檻,重在自我定位:有應用場景的地方,應該以量大、價優為思路,主打多樣式特色的漢服租賃生意;有家庭工坊、服裝産業鏈條基礎的城市或鄉鎮,可以考慮發展漢服加工業,乃至新中式服裝生産,趕上銷售的風口;不具備上述條件的地方,也要有敏銳的嗅覺,組織商會、商家聯盟,緊盯市場風向,當好行業“二批”,挖尾貨走量,訂爆品走利潤,如此方能在漢服這條賽道上各盡所能、共享成果。(記者 陳學樺 王雪娜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肖遙)

  記者手記

  就目前而言,旅遊及特定場景仍是漢服出現的“主陣地”。大家一邊熱捧、一邊疑惑:漢服如何融入生活日常?漢服真的能在傳統文化繼承與發揚上發揮作用嗎?

  忽如一夜春風來,要真正留得住熱度,才能彰顯其價值。

  如何留住這股“漢服熱”?品牌化與市場化最有效率。漢服在未來的應用,一定要成為經濟元素中諸多“質”與“效”的典範載體。

  其實,無論是新舊動能轉換,還是實現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或是文旅出圈炒熱的探索,最重要的力量是每一個經營主體、每一例創新探索……就像河南省旅遊發展大會提出的,以“文化創意+科技創新”為支撐,搶跑領跑新時代文旅文創融合發展新賽道——支持和幫助每一個經營主體,以文化為引領,用文化來賦能,打通大文化領域內文旅與文創之間的毛細血管,才能真正走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新路子。(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肖遙)

編輯:張雨晴
2024“打卡中國·讀懂中國式現代化——你好,河南!”網絡國際傳播活動_fororder_移動端banner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