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至21日,國家知識産權局在河南組織新聞發佈地方行活動,展示中部地區知識産權工作成效。
從2023年共建高品質現代化知識産權強省到在河南舉辦這場活動,河南省知識産權事業持續引發關注。對河南來説,如何借“國家隊”優勢,助推科技和産業創新,帶動經濟發展向新而行?在集中採訪環節,這個問題的答案變得清晰。
“頌中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華夏子孫彌繁彌昌。”祭文聲聲,鐘鼓齊鳴,禹州坪山鈞窯有限公司總經理宋一欣帶領窯工燃香敬祖,在大坪山老窯口舉行開窯儀式。師傅掄起錘頭敲碎窯口磚墻,一手托著瓷底、一手扶著瓷口,小心翼翼地將燒制好的鈞瓷拿出窯洞,鈞瓷“夕陽紫翠忽成嵐”的絢麗釉色引來陣陣驚嘆。
為讓鈞窯窯火越燒越旺,2021年,作為全國首批,鈞瓷國家地理標誌産品保護示範區正式成立;2022年,禹州市被確定為國家知識産權強縣建設試點縣。如今,禹州已有鈞瓷生産企業200余家,從業人員3.2萬人,年産值26億元,全市鈞瓷企業有71家申請使用鈞瓷地理標誌專用標誌。
“鈞瓷地理標誌專用標誌的規範使用,進一步提高了禹州鈞瓷的市場知名度和美譽度。”宋一欣説,坪山鈞窯嚴格遵守行業規定和國家標準,保證每件鈞瓷作品的品質都能達到地理標誌産品的要求。
除了國家級示範區建設的帶動,國家知識産權局專利局在鄭州設立的專利審查協作中心,已經成為知識産權服務地方産業發展的強大助推力。
“我們以河南省委、省政府謀劃部署的28條重點産業鏈中的科技領軍企業為抓手,組建專項服務團隊,實施産業強鏈行動,聚焦‘卡脖子’技術、科技攻關、海外貿易等個性化需求,‘一企一策’助力河南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審協河南中心總審查師馬桂麗説。
在中鐵裝備車間的正中央,放置著一台長120余米的土壓平衡盾構機。“軟土、硬土、砂礫和軟岩等各種類型的不均勻地層,在盾構機面前都不是難題。”中鐵裝備有關負責人説。
2021年,作為研發生産盾構機的龍頭企業,中鐵裝備受國家委託,開展一項關鍵技術的研究,急需全面了解國內外專利技術的研發現狀和發展路徑,尋找突破點。
審協河南中心獲悉後,立即組建涵蓋機械、材料、化學等多領域的服務團隊,在技術攻關時間短、關鍵核心技術直接相關的專利文獻數量少的局面下,通過專利導航助力“卡脖子”技術突破點解決。近3年來,中鐵裝備申請專利1100余項,産品先後出口意大利、澳大利亞等32個國家和地區,連續7年産銷量世界第一。
作為國家知識産權局中國專利審查技術專家,鄭州機械研究所總工程師、釬焊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龍偉民一向重視專利對企業創新發展的作用。
“比如我們研發的高精密熔體材料,一個産品就擁有36項發明專利,在業內佔據領先地位,市場前景也非常可觀。”他説,鄭機所現有高價值專利223件,形成了“軌道交通齒輪”“藥芯銀釬料”等8個高價值專利組合。自主研發的具有完全知識産權的高參數齒輪傳動系統,解決了多項“卡脖子”問題,實現進口替代,支撐了多項國家重大工程的成功實施。
如今的河南,重視知識産權蔚然成風,在中部地區崛起進程中,有力促進了新質生産力培育與發展,讓更多人“豫”見經濟大省的“向新力”。(記者 孔學姣 見習記者 郭佳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