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陽,中國文字學會會長、中國文字博物館館長黃德寬為同學們揭示了漢字的演變歷程。 (《開學第一課》節目截屏)
9月1日晚8時,由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主辦的公益節目2024年《開學第一課》在央視綜合頻道CCTV-1正式播出。
今年的《開學第一課》以“可愛的中國”為主題,採用“多地實景課堂”模式,從殷墟的甲骨窖穴到青海的雪豹棲息地,從伶仃洋上的跨海大橋到嫦娥六號登陸的月球背面,一個個鮮活的場景描繪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壯美圖景,為全國青少年奉上一場融合歷史與現代、傳統與創新的思想文化盛宴。
今年《開學第一課》的第一站,走進了安陽市。在安陽的殷墟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中國文字學會會長、中國文字博物館館長黃德寬為同學們介紹了甲骨文的由來、發現和保存,揭示了漢字的演變歷程。孩子們仿佛走入歷史深處,觸摸中華文明的根脈。
“甲骨文的‘學’,這個字大家看,是兩個手拿著什麼?”黃德寬向同學們提問。
“算籌!”有同學回答。
“算籌是一個學習的工具,學生通過擺算籌的方式,從老師那裏學習如何來計數……”黃德寬向同學們講解“學”的字形演變。
“通過一個‘學’字,我們可以看到漢字三千多年來的發展演變,漢字的發展演變就像中華文明的持續發展一樣,源遠流長……”黃德寬給孩子們介紹了一片有趣的甲骨,上面是三千年前一位殷王室貴族因病不能上學的占卜記錄,引發了孩子們對甲骨文和商文明的興趣。
“漢字雖然寫法、形式上有所變化,但它的結構沒有變。”黃德寬告訴同學們,世界上只有中華文明、中國的文字,從遠古走到了今天,和歷史、現在甚至未來聯繫在一起。通過文字的歷史,我們了解文明的歷史,通過文字,我們觸摸歷史,傳承歷史。
當天晚上,安陽當地廣大青少年以不同的方式收看了該節目。
安陽市紅廟街小學教育集團紫薇校區三年級學生宋安華看完節目後很是激動,他説:“今年《開學第一課》節目一開始就看到了安陽殷墟,真是滿滿的驕傲!黃老師講,甲骨文承載著中華民族三千多年的文明,身為安陽人,我會努力學習和甲骨文有關的知識,認識更多的甲骨文,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每次開學都會看《開學第一課》,但這次心情很不一樣,因為它向全國的同學們展示了甲骨文,展示了中國文字三千多年前的樣子,展現了漢字的魅力,更因為我的家鄉就在甲骨文故鄉——安陽!”安陽市翰林小學四年級學生王彥澤説,歡迎全國的青少年朋友都來安陽看殷墟、學甲骨。
據了解,近年來,安陽市持續推進“甲骨文進校園進課堂”,目前已建設培育了一批引領性的甲骨文教育特色學校。該市教育局專門出臺方案,全面引領甲骨文文化校園傳播、推廣,如今已培育近百所省、市級甲骨文教育特色學校,讓青少年從小接受甲骨文文化熏陶。同時,安陽市還獨創甲骨文廣播體操,將甲骨文字與音樂、形體運動進行科學組合,已經走進安陽市的學校、機關、社區,並向全國推廣。(記者 李林 楊之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