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天氣涼爽。9月2日一早,在信陽市光山縣羅陳鄉羅陳村的芡實種植基地裏,十余名採摘工人穿著橡膠背帶褲,半個身子浸在水塘裏,忙碌著用竹刀劃破葉子、採摘芡實,一派繁忙豐收景象。
光山縣羅陳鄉芡實種植基地 攝影 雷爽
這片芡實種植基地的負責人李軍出生於1991年,是個地地道道的“90後”。2017年,懷揣著返鄉創業造福鄉親的夢想,李軍回到光山縣羅陳鄉,試種了50畝芡實。
“種植芡實並不容易,不僅要追肥、防治病蟲害、除草、採摘,還要關注市場行情、對接企業找銷路、找工人。創業像種植一樣也有一個積累、生長和收穫的過程。”李軍説,開始時總是千難萬難,但每當看到芡實成熟時紫色的花朵、金黃的果實,滿足感和成就感就消除了所有的疲憊。
在初試種植芡實收益10余萬元後,李軍又動員弟弟李林,共同規模化發展芡實種植,到2024年種植規模已發展到500余畝。常常是芡實剛採摘上岸,客戶訂單就到了,供不應求。
被問及為什麼回到鄉村?李軍樸實一笑説:“多一個像我這樣的‘新農人’回來發展農業、産業,留在村裏的婦女、弱勞動力就多了一份就業機會,整個家庭的情況都會有變化。”
工人正在採摘芡實 攝影 雷爽
逐夢于希望的田野,李軍帶領農豐合作社把芡實産業越做越全、越做越“活”。合作社雇用了30多人,都是本地村民,每人每天能領到150元的工錢。
羅陳鄉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規模化種植,建成種植、加工、銷售基地,讓藥食兼用的“水中人參”芡實,成為名副其實的富民産業。
“下一步計劃利用閒置坑塘擴大芡實種植規模,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合作社統一供種、購銷,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在增加集體收入的同時,也讓百姓腰包越來越鼓。”説起合作社的未來,李軍很樂觀。(文 向宣垣 雷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