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我們鄉新莊村閒置校園已經被‘喚醒’,與本地返鄉創業青年達成協定,開辦農家樂。”9月24日,信陽市商城縣李集鄉農業中心主任張旭介紹該鄉農村産權線上公開交易成為鄉村發展的新活力。
校園通過産權交易平臺變身農家樂 攝影 張旭
自2024年信陽市被定為國家級農村産權交易規範化試點市,商城縣積極響應,李集鄉將新莊村小學的5年租憑經營權項目挂上産權交易平臺,按照平臺程式在經歷一段時間的競價後,順利和租憑人達成交易,完成了信陽市2024年以來首次線上農村集體産權交易。現在該場地已投入運營一月有餘,每年可為村集體經濟組織增收16000元,並額外帶動4名群眾在家門口就業。
2024年以來,為加強農村集體資産監督管理,維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廣大農民群眾利益,結合本地實際,商城制定出臺了相應管理平臺和管理辦法,成立商城縣農村産權交易中心,設置了農村産權交易服務台和4個交易窗口及顯示屏,完成縣交易中心平臺和22個鄉鎮平臺的並網,確保信息數據及時傳達輸送。
農村産權交易上平臺,為各村集體算清了“陽光賬”“經濟賬”同時,又喚醒更多農村“沉睡”資産,也讓很多群眾放心參與競爭、安心達成交易。
如何促進農村産權交易平臺規範化運營?商城縣陸續展開一系列業務培訓,成立業務指導組,組織全縣22個鄉鎮(處)近900余人開展5期的專項培訓,確保業務人員能夠熟練掌握該系統的使用操作,嚴格管理流程。截至目前,商城縣已在平臺發佈轉讓類項目信息40多個,上傳項目資料50余個。
“産權交易平臺規範農村産權交易,既解決了想租租不掉、有需求租不到的難題,又實現了集體經濟資産利益最大化。”商城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徐孝國表示,在交易過程中通過信息公開、嚴格按程式辦事等措施保證公正性,為城鄉生産要素平等交換、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以及農村集體經濟促進鄉村振興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文/圖 洪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