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市平橋區:金色稻田有了“雙豐收”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4-10-12 13:43:21

  近日,在信陽市平橋區甘岸街道二郎村種糧大戶李立榮的稻田裏,一輛紅色的打捆機來回穿梭。吸收、粉碎、壓縮、捆綁……在機器的轟鳴聲中,地上散落的水稻秸稈陸續完成歸攏,變成了一個個整齊的金色“豆腐塊”。

  “以前看著滿地的秸稈就發愁,也不能燒掉,對環境有影響。自從有了秸稈打捆離田,讓我少了水稻收割的後顧之憂。”看著機器作業後乾淨整潔的田地,李立榮説,“現在可以儘快翻耕,著手冬小麥的播種準備了。”

  眼下是秋管秋收的繁忙時節,也是農作物秸稈焚燒的易發期。為了打好藍天保衛戰,甘岸街道持續加強秸稈禁燒制度法規宣傳力度,在全街範圍內實施嚴格的網格化管控,做到了全時全域無盲區,最大程度減少火情發生。

  在實行嚴格的秸稈禁燒防控舉措同時,甘岸街道充分發揮種植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的引領作用,不斷拓寬農作物秸稈資源綜合利用途徑,通過堆積腐熟還田、飼料基料加工、稻草工藝編制等手段,讓這些“生態包袱”實現變廢為寶。

  在甘岸街道村民余建的家庭農場裏,一捆捆秸稈垛整齊碼放。農忙之餘,余建專門購置了摟草機、打捆機,每天遊走于田間地頭向農戶進行回收,再將收來的秸稈賣到周邊的養牛場、板材加工廠和稻草編織車間,當起了秸稈經紀人的角色。

  “每天打捆面積大約有20畝,從9月下旬到現在,我們已經打捆了30多噸乾草。”余建説,“現在每噸草垛能賣到300元,一年下來可以有2萬多元的收益。”

  甘岸街道黨工委書記鐘波説:“甘岸街道將繼續提升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水準,讓群眾實現從不敢燒到不想燒的轉變,實現經濟利益和生態效益雙豐收。”(文 朱鵬)

編輯:張雨晴
2024“打卡中國·讀懂中國式現代化——你好,河南!”網絡國際傳播活動_fororder_移動端banner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