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三門峽加快推進礦産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來源:人民日報  |  2024-10-23 09:40:45

  原標題:河南三門峽加快推進礦産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礦業老城探新路(講述·一線見聞)

  前不久,自然資源部超純礦物新材料重點實驗室(籌)揭牌儀式在河南三門峽市舉行。業內專家表示,實驗室的建立將有力推進關鍵基礎材料産業化。

  三門峽地質礦産資源豐富,近年來,當地加快推進礦産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實現向材料新城、製造業之城的轉變。

  迎難而上,儲備更足發展後勁

  三門峽的優勢礦産資源十分豐富,擁有22種戰略性礦産,黃(黃金)、白(鋁)、黑(煤炭)均是當地優勢礦産……

  資源雖多,但由於此前粗採粗煉,浪費太多。煉金煉銅後的殘渣中,還有許多稀有金屬,都被忽略了。為何?理念落後、技術落後。

  此外,無序開採還導致山體破壞、污水橫流。一方面群眾意見較大,另一方面也讓企業面臨較大的環保壓力。一家石墨生産企業就曾幾次因尾氣排放不達標停工整改,最長一次停産達3個月。

  面對“發展中的煩惱”,三門峽的選擇是,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走高品質發展之路。

  也有人質疑:三門峽連一所獨立的本科高校、一個科研院所都沒有,並且缺乏高端産業支撐,高層次人才不願來,走高品質發展之路,難度不小。

  “要迎難而上,為三門峽儲備更足的發展後勁。”面對質疑,三門峽市委書記范付中説。

  創新發展提升技術支撐能力

  一塊銅,能壓多薄?走進三門峽靈寶市寶鑫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記者見到了比蟬翼還薄的銅箔。“這是我們研發的3.5微米超長極薄銅箔,目前已量産。”公司總經理李會東介紹。

  以前,銅原料按噸賣;現在,新型材料按克賣。近年來,三門峽著力推進“兩變”:一是變理念——更注重資源精細化利用;二是變技術——更注重創新驅動。

  在三門峽,向科創要效益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選擇。數據顯示,2023年,三門峽全市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9%、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8%。

  企業發力科研創新,政府相關部門也推行多元化投入機制,給予最大力度支持。三門峽市科技局副局長張國紅介紹,近幾年,市裏每年財政科技投入增長不低於20%。同時,市裏用足産業基金,常態化開展銀企對接,隨時為科創企業提供金融支持。

  如今的三門峽,傳統産業變了模樣——黃金、鋁及鋁精深加工、煤及煤化工三大産業,已形成千億級産業集群。黃金産量連年居全國前列,銅箔産能達7.8萬噸、居國內第一。

  推動研究成果快速産業化

  沒有獨立本科高校、科研院所,缺乏創新平臺,是擺在三門峽面前的一道難題。

  三門峽決定“借梯登高”,這個“梯子”就是鄭州大學。2022年3月,三門峽與鄭州大學共建“中原關鍵金屬實驗室中試基地”,打造金屬新材料領域科技創新策源地。

  相較于實驗室裏科研成果的“小試”,要實現産業化,需邁過“中試”這一關卡。三門峽建設了一批中試基地,形成一批高能級創新平臺。

  走進中原關鍵金屬實驗室,在超高純鎵、銦、硒材料中試生産線項目無塵車間內,一台臺提純設備正在運轉。“此次中試的産品,已具備産業化條件。”説起近期工作成果,項目研究小組副組長李海軍很高興,三門峽推行的‘産業研究院+實驗室+中試基地+産業園’運行模式,可以推動更多實驗室成果走出去。”

  目前,三門峽全市創新平臺已達768個,省級以上平臺達194個。創新平臺數量較2020年增長57.7%。

  建好平臺,還有兩個問題:如何引來更多人才?如何讓人才願意留下?三門峽多措並舉:系統實施“1+8”人才政策體系,出臺“柔性引才”“人才飛地”等舉措,推出“崤函英才計劃”,滾動設置10億元人才基金。

  2022年,中國科學院院士、礦山工程岩體力學專家何滿潮研發出一種新型鋼材。三門峽根據人才政策,吸引何滿潮團隊落戶當地,讓他們在這裡安心搞研發。目前,該團隊研究成果在三門峽産業化落地,新材料項目成功投産。

  2018年以來,三門峽市先後分4批引進高層次人才(團隊)251個,實施人才項目142個。推動攻克“卡脖子”技術和生産難題357個,獲得專利406個。全職工作的博士、高級職稱優秀人才等數量較2020年翻一番。(記者 王樂文 方敏)

編輯:張雨晴
2024“打卡中國·讀懂中國式現代化——你好,河南!”網絡國際傳播活動_fororder_移動端banner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