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鄭州、來到河南,就好像來到了詩歌的源頭。”11月19日,2024中華經典詩詞論壇開幕前夕,來自國內詩詞領域的多位文化學者走進只有河南·戲劇幻城,沉浸式觀看《蘇軾的河南》《曹操的麥田》等精彩劇目,感受詩意中原的文脈綿長、守正創新。
“這些歷史劇目立意新穎、詩詞元素豐富,如《曹操的麥田》中對《短歌行》的演繹,其歷史感和空間感更豐厚。”作為在外工作的河南籍詩詞學者,南開大學中華詩教與古典文化研究所副所長張靜追完一幕幕文化大劇後,感觸很深,“河南厚重文化的滋養賦予詩詞以生命力,通過創新性轉化和表達,讓劇中詩詞走出書卷,融入現代生活,更具煙火氣,生動體現了以古典詩詞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一脈相承。”
大河之南,斯文在茲。中國是詩歌的國度,河南是詩歌的厚土。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1/3以上的作品出自河南;《全唐詩》2200多個詩人中,河南籍350多人,約佔總量的1/6;《唐詩三百首》中所選的76個詩人中,河南籍的25人,約佔總數的1/3。
文化中原,如詩如歌。鄭州作為中國八大古都之一、歷史文化名城,其歷史文脈中更是流淌著詩情畫意。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出其東門,有女如雲。雖則如雲,匪我思存。”……被譽為“東方最浪漫的愛情詩”的21篇《詩經・鄭風》,至今仍在溱洧河畔回蕩。
燦若星辰的唐代詩壇中,眾多名垂文史的大家情係鄭州。“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出生於鞏義的詩聖杜甫,曾在大唐邊塞的深夜,寫下這一千古名句,想念著中原故土;“夾水蒼山路向東,東南山豁大河通。”1200多年前,唐代詩人韋應物由洛水乘舟經鞏縣入黃河,將沿途的風光與心緒傾注于詩句之中;“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李商隱以深情綿邈的詩句,道出故土滎陽的優美意境;“清光門外一渠水,秋色墻頭數點山。”同樣作為滎陽人的劉禹錫,用靈動詩句描繪出家鄉美麗風光。
眾多具有辨識度的詩詞意象,同樣呈現鄭州詩歌文脈之綿長。從李白的“我有萬古宅,嵩陽玉女峰”到歐陽修的“雲隨高下起,路轉參差碧”,眾多詩人筆下的嵩山“氣象萬千”;從李商隱的“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到王士禎的“仆射陂頭疏雨歇,夕陽山映夕陽樓”,“鄭州八景”之一的夕陽樓宛在眼前;鴻溝、虎牢、汜水、中牟、鞏縣等鄭州的山、水、城,也曾被韓愈、柳宗元、蘇軾等唐宋名家載入詩句、流傳千古,令人們得以遙想千百年前鄭州的模樣。
“詩書裏的鄭州,其實就是燦爛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縮影和代表。”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酈波感嘆:回到詩歌的故鄉,在鄭州能更深切領略中華詩詞之美。
文韻承古今,詩意在中原。作為“天地之中”的鄭州,從兩千多年前春秋時期的《鄭風》情思吟唱,到無數或出生或遊歷於此的詩人落筆頌揚,自古至今,詩意已深植在這片沃土之上、融入百姓生活之中。
如今,漫步鄭州,涌動的詩意同樣可觸可感。杜甫故里、劉禹錫公園、李商隱公園、鄭風苑、白居易故里園、歐陽修公園、黃河文化公園等成為網紅打卡地,濃郁的詩意浸潤人心;只有河南·戲劇幻城、中鐵·泰和裏“唐宋夢華”主題街區、如意龍湖水上夜遊等文旅項目,或以觀劇形式,或以真人NPC伴遊,遊客與杜甫、蘇軾等歷史人物對話;從商代王城遺址西南城垣拐進順城街,每晚華燈初上,挂在樹枝上的古詩詞燈牌亮起,人在街中游、抬頭即“詩海”的景致令人沉醉;登封“嵩門待月”詩會幾乎每年上演,借萬古勝景、誦明月之詩……
詩意中原,文脈綿長。這文脈孜孜賡續,這詩情未曾斷絕。深入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構建“博物館群+大遺址公園”全景式中華文明展示體系,打造華夏曆史文明傳承創新基地全國重地,越來越多的人與鄭州邂逅,能重新發現這座城市厚重與時尚、年輕與古老融為一體的“新表達”。
傳承詩詞經典,弘揚傳統文化。初冬時節,鄭州迎來了又一文學盛事——2024中華經典詩詞論壇。作為2024年中國(鄭州)黃河文化月系列活動的“重頭戲”,這一論壇以詩為媒、以文通心,來自全國詩詞領域專家學者將共同探討“詩詞中的城市書寫”,推動中華經典詩詞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源遠流長續文脈,且以詩意共遠方。(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延輝 祁道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