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河南出臺16條舉措為社會物流成本“減負” 打造物流降本增效先行區
今年以來,TIR國際公路運輸車輛一次次從位於鄭州航空港區的國際公路運輸河南集結中心出發,駛向莫斯科、塔什幹,跨越裏海前往阿塞拜疆、格魯吉亞,跑出“加速度”。承運車輛持TIR單證實現全程一次申報、一次直達,有效節約了物流成本、提高了運輸效率。目前,鄭州已開通國際公路運輸線路19條,形成“北上、南下、西進”的立體交通網絡,成為中原地區連接歐亞的“陸上高速走廊”。
物流成本貫穿于生産、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是經濟運行效率的關鍵影響因素。2月15日,對河南省廣大企業來説,降低社會物流成本迎來實質性利好:省政府最新印發《河南省有效降低社會物流成本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從5個方面具體謀劃了16條新舉措,為社會物流成本“減負”,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循環樞紐、打造國內國際市場雙循環支點提供堅實支撐。
“有效降低社會物流成本不是簡單降低運輸成本,而是通過調結構、促改革,優化全社會物流資源配置,加強物流各環節協同銜接,全面提升物流體系運行效率,即用盡可能少的物流費用支出,支撐盡可能多的經濟産出。”業內專家表示,降低社會物流成本,有利於打破産業間壁壘,促進産業轉型升級與協同融合,形成完整的産業鏈供應鏈體系;有利於提高産品競爭力,使行業、企業更好參與全球經濟合作與競爭,提升在全球産業鏈和供應鏈中的地位。
河南省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結合現代物流強省建設和樞紐經濟發展等重點工作,《方案》提出降低物流體系運行、物流資源配置、物流協同組織、物流技術升級、物流企業經營“五大成本”,確保全省社會物流總費用與地區生産總值比率低於全國平均水準1個百分點以上,打造物流降本增效先行區。
有效降低社會物流成本,是一項系統工程,非一日之功。
《方案》一方面統籌考慮不同運輸方式,以及運輸、倉儲、配送等不同物流環節,提出優化物流樞紐設施網絡、完善多式聯運體系、加快優化運輸結構,提高物流一體化銜接轉換效率。比如,積極創建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城市,佈局建設15個左右省級骨幹冷鏈物流基地;全力推動大宗散貨和中長距離運輸“公轉鐵”“公轉水”,力爭到2027年,鐵路、水路貨運週轉量較2024年分別增長5.7%、10%左右。
另一方面統籌深化物流業與製造、商貿等産業融合創新,推進現代物流與生産力佈局協同發展,加快打造樞紐經濟優勢,做大做強臨空經濟、臨港經濟、高鐵經濟,力爭到2027年,培育形成5個左右省級樞紐經濟先行區,爭創國家物流樞紐經濟區。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是關鍵所在。《方案》明確了推進鐵路體制改革、推動公路貨運市場治理和改革,以及加快物流數據開放互聯改革等3項重點改革任務。
推動物流數智化發展是重要抓手。加強5G和北斗等底層戰略技術應用研發、重要物流裝備研發、智慧物流系統化集成創新,發展“人工智能+現代物流”;鼓勵發展與平臺經濟、低空經濟、無人駕駛等相結合的物流新模式;推廣無人車、船、機、倉以及無人裝卸等技術裝備,完善智慧快遞箱、冷鏈智慧自提櫃、智慧充換電站等設施;推進物流設施設備智慧化升級,提升物流樞紐和物流園區智慧化水準,爭創國家智慧化倉儲物流示範基地……《方案》明確了“施工圖”。
根據《方案》,河南省將加大物流企業引育力度,培育100家物流“豫軍”企業,力爭到2027年,3A級以上物流企業超過400家。對此,有關專家認為,物流行業規模擴大,將創造大量就業崗位,通過提升和改進物流服務品質,能有效推動消費升級,滿足人民對更高品質生活的期待。
《方案》還從投融資政策、倉儲物流用地以及稅收政策等方面提出具體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幫助物流企業降低經營成本。“隨著各方紮實推進《方案》貫徹落實,持續釋放政策紅利,更加方便快捷和多樣化的物流服務,將助力河南經濟‘筋骨’更加強壯。”省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説。(記者 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