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河南報道(記者 張雨晴):早上8點剛過,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已是人流如織,抱著孩子的父母步履匆匆,身著“延泰志願服務隊”紅馬甲的醫護人員耐心傾聽患者的詢問,各個科室的醫生在電腦上敲下一張張治愈良方……這樣的場景,日復一日在這座全國三級甲等中醫醫院上演。
作為國家醫學中心(中醫類)建設單位,近年來,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以下簡稱“一附院”)以深厚的中醫底蘊、創新的服務模式成為行業標杆。近日,參加2025“青春華章·豫你同行”大思政課網絡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的媒體記者走進該院,深度探訪其特色中醫技法、科研團隊及互聯網醫院建設,揭示傳統醫學與現代科技融合發展的“河南樣本”。
古法今用:中醫技法煥發現代活力
在小兒傳統療法中心,記者看到,一個個“人類幼崽”躺在診療床上,安靜地接受著醫護人員的揉捏、按摩。角落的小房間裏面,艾草的香氣四散在空中,孩子們背上或肚子上放著大小不一的艾灸盒,傳統中醫技法在新時代有了新的注腳。
兒童在接受推拿診療 攝影 張雨晴
兒科外治療法為中醫獨特的治療方法,屬“自然療法”“綠色醫學”範疇,為祖國醫學之瑰寶。面對兒童服藥難、配合度低等難題,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童傳統特色診療部創新推廣20余種中醫外治法,相繼開展了小兒推拿、膏摩、穴位貼敷、針灸、熏洗、耳穴貼壓等各具特色的中醫外治療法,廣泛運用於防治小兒咳嗽、哮喘、厭食等疾病。
據科室主任李付根介紹,科室通過體質調理(9種體質分型)及督脈灸等療法,實現“未病先防”。其團隊以“小病不吃藥”為目標,以刮痧、鼻部推拿、中藥熏蒸組合治療鼻炎;改良傳統艾灸為“面碗灸”(將藥粉與艾柱嵌入面碗),避免明火驚嚇;更傳承唐代烙治法替代扁桃體手術。
“面碗灸” 攝影 張雨晴
“中醫傳統療法在兒科的營養,其實是一種古老和現代的融合。我們不僅僅要傳承中醫傳統技法,更要結合現代醫學的特點,創新性地把這些技法應用於各種疾病中,更好地為人民健康多做一些貢獻。”李付根説。
互聯網醫院:讓優質中醫藥服務“觸手可及”
手機預約、視頻問診、中藥配送到家……現在看中醫像點外賣一樣方便。在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互聯網醫院,電子大屏上滾動顯示實時訪問人數,醫生與患者跨越千里實現“面對面”問診,共享錄播室進行著科普小視頻的錄製。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醫生開展視頻問診 攝影 張雨晴
“我們互聯網醫院于2021年正式上線,打通了線上線下的渠道,最大程度緩解了患者‘看病難’的問題,輻射國內及德國、新加坡等國家。我們自主研發的小程式目前可以提供掛號、問診、視頻診療等服務,患者依據自身需求可以自行選擇。”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互聯網醫院辦公室職工陳亞男展示了“豫中一”APP的功能。
在數字化浪潮下,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率先建成互聯網醫院,打通線上線下診療全流程,專家資源搬上雲端,讓患者足不出戶享受優質中醫藥服務,尤其方便了慢性病患者和異地就醫人群。
科研強院:以創新驅動中醫藥現代化
國醫大師2人、長江學者1人、全國名中醫4人、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2人……一串串數字背後,藏著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不容小覷的科研力量。
“我們得想辦法提高能力去解決患者的痛苦。我相信中西醫結合的效果是一加一大於二,所以在我們科室,青年醫生除了背中醫方劑,還要到重症崗區輪轉,掌握所有呼吸病知識。”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李素雲説。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李素雲介紹科室概況 攝影 張雨晴
李素雲作為岐黃學者、二級教授,長期奮戰在中醫、中西醫結合防治呼吸疾病的臨床一線。針對慢阻肺肺功能持續下降、容易反復急性加重的世界難題,她帶領團隊先後完成17項多中心臨床研究。
中醫藥科普展示墻 攝影 張雨晴
在中醫藥振興發展的新時代背景下,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交出了一份令人矚目的科研答卷。
“十三五”以來,醫院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省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0項、二等獎20項;牽頭立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4項、課題16項,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項目5項、課題17項,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51項;轉讓保肺顆粒、益肺濟生顆粒、健脾開胃消食丸以及康復設備、智慧護理系統等一批科研成果。
從“一根銀針”的傳承到“一朵雲”的革新,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正以守正創新的實踐詮釋中醫的時代價值。從智慧服務到科研突破,從青年擔當到療法創新,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正以實幹精神,繪就中醫藥高品質發展的生動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