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夕陽為東西湖鋪上金箔,白鷺掠過星羅棋佈的紅荷,振翅飛向鍍金的天空;當晨霧在走讀淮河文化園瀰漫,遊客沿蜿蜒水脈漫步,從太白頂的古樸到五亭橋的婉約,一日閱盡千里淮河風華——這兩幅鑲嵌在淮河之濱的動人畫卷,以無聲的語言訴説著信陽市淮濱縣由水患大縣轉為生態福地的蛻變傳奇。
琉璃樓閣浮碧鏡,水天共抹蔚藍痕 攝影 朱絲語
誰能想到,這片被市民譽為“城市會客廳”的東西湖,二十餘年前還是飲馬港入淮口的荒蕪灘塗。十年九淹、污水橫流曾是它苦澀的印記。淮濱人以“化水患為水利”的智慧,將低窪地轉化為3000余畝翡翠般的湖泊,填土塑造18座生態島嶼,讓十萬餘株花木在湖畔搖曳生姿。如今楚相文化廣場沉澱歷史,知荷園氤氳清香,玉華青楓點染四季,昔日的“洪水走廊”蛻變為“城市綠肺”。
而緊緊相鄰的另一片行洪灘區上崛起的走讀淮河文化園,則以更宏大的手筆將氾濫之水馴服為承載文明的動脈。4620畝土地上,1.8公里“小淮河”如絲帶般串聯起沿淮十市的文化精髓:信陽茶園飄散的清香、管鮑祠傳頌的韆鞦佳話、鄭板橋書畫院流淌的文人風骨在此交融共生,構築起“一帶一廊一環一閣三區”的文化史詩。
萬朵繡球簇水岸,笑語漫染淮河韻 攝影 姚華
2024年,隨著“四湖同運”工程的啟動,淮濱文旅邁入深度融合新階段。在“漫遊淮濱·讀懂淮河”品牌統領下,兩條精品路線應運而生:文化深度線串聯東西湖與走讀淮河文化園,讓研學團隊在孫叔敖祠感悟治水智慧;生態休閒線貫穿洪河灣與田園小鎮,為都市人提供詩意棲居。這種融合創新讓期思鎮五一村蝶變為省級鄉村旅遊特色村,七大文旅品牌入選全市“十佳”,印證著“文化活態傳承”的蓬勃生命力。
五亭臥波銜翠影,一橋靜枕碧琉璃 攝影 姚華
淮濱的嬗變揭示著深刻的發展哲學:生態治理即文化重建。當破敗沼澤化作處處皆景的樂園,改變的不僅是地貌肌理,更是人們的生活方式。清晨的東湖,市民在彩虹跑道迎接第一縷陽光;黃昏的西湖,青年在霓虹閃爍中打卡拍照;走讀淮河文化園內,孩子們在微縮地標前聆聽淮河治水史詩。正如市民張林的感慨:“曾經避之不及的澇洼地,如今成了全家每日必到的‘第二客廳’。”
曲橋浮香白鷺舞,紅荷擎傘接天青 攝影 姚華
今日淮濱,五百里水路托起一座城的詩意繁華。當白鷺在東西湖振翅掠過荷塘,當遊人的笑語在走讀淮河文化園的波光裏回蕩千年文脈,這座曾為水所困的縣城,終以水的柔韌與包容,在文旅融合的大潮中繪就“水景生態園林城”的壯美畫卷。(文 朱絲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