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暴雨過後,我們一定要及時排水,清理淤泥,沖洗處理菌棒,千萬不要長時期堆放,以免發熱燒菌。同時,在適宜的溫度下對袋子再次進行刺大孔,確保秋季正常出菇。”近日,在南陽市西峽縣二郎坪鎮的受災食用菌基地,南陽市科學院副研究員馬瑜一邊仔細查看被洪水浸泡的菌棒,一邊向圍攏的菌農們傳授關鍵的災後復産技術。
6月30日晚,西峽縣太平鎮、二郎坪鎮突遭短時極端強降雨襲擊,河水洶湧猛漲,道路損毀嚴重,部分菌農的菌棚被洪水淹沒,菌農們遭受重大經濟損失,恢復生産成為當務之急。為最大限度降低災害損失,保障農業生産有序恢復,西峽縣組織農技專家下沉一線開展技術指導,用科技力量為農戶撐起“復産保護傘”。
河南省農業科學院西峽分院聞汛而動,第一時間聯動相關專家組成聯合專家組,奔赴重災區二郎坪鎮中坪村、二郎坪村。專家們細緻入微地對菌種受災後的狀況進行全面評估,詳細記錄菌棒受損數據、大棚損壞情況,對不同區域受災程度進行精準分類;對受災菌種進行取樣檢測,分析洪水浸泡後菌種的活性變化、病蟲害滋生風險等,將收集到的第一手資料整理成完整的災情報告,為後續科學開展災後重建工作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撐。通過專業研判,專家們進一步優化了重建方案,精準地為菌農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建議,為受災食用菌産業的重建鋪平道路。
為確保災後復産行穩致遠,西峽縣構建“專家+農戶”長效幫扶機制,累計派遣80余人次技術骨幹,深入100余戶受災農戶的田間棚舍,開展“沉浸式”技術指導。專家們手把手傳授菌棒消毒滅菌、科學晾曬、溫控培養等關鍵技術,以“保姆式”服務助力農戶掌握復産核心技能。
西峽縣還積極搭建政企保協同平臺,推動農業部門與保險機構無縫對接,開闢理賠綠色通道,通過簡化流程、壓縮時限,實現“快勘快賠、應賠盡賠”,為受災農戶吃下“定心丸”。(文 王小軍 楊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