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淺浮雕有望“數字永生”
來源:河南日報  |  2025-07-21 09:14:50

  作為聞名遐邇的世界文化遺産,龍門石窟現存大小編號窟龕2345個、各類造像近11萬尊。而這其中,精美的淺浮雕造像與紋飾最具千古匠心,同時也是長期以來的保護與修復難題。千百年的風化侵蝕下,有些深度甚至小于0.1毫米的淺浮雕受損風險很大,甚至可能逐漸消失。

  如今,對瑰寶的守護有了重大的突破性探索。7月17日下午,“探元計劃2024”龍門石窟場景共創營開放日活動在洛陽龍門石窟舉辦,現場發佈了聚焦龍門石窟淺浮雕高精度建模與數字化紋飾提取成果。

  記者從會上獲悉,“探元計劃2024”由騰訊公司攜手龍門石窟研究院、武漢大學等單位共同發起,聚焦龍門石窟魏字洞、蓮花洞、古陽洞等進行數字化高精度採集,創新提出“基於精細光度立體的淺浮雕高精度三維重建方法”,並輔以“拓撲感知的局部—整體融合建模”策略,突破性解決了淺浮雕的非接觸建模難題,對龍門石窟淺浮雕紋飾圖案數據庫進行全自動的信息聚合,為紋飾建庫、圖譜構建、基於紋飾的二次創作與傳播提供支撐路徑。

  “形象地説,之前手持三維鐳射掃描器工作時,需在文物表面貼鐳射標誌點,這可能導致文物受損,且效率低下。關節臂鐳射掃描器工作範圍有限,換站耗時且需確保設備固定。如今我們採用光度立體高精度三維建模技術,無須接觸文物,採集效率高且安全。”騰訊SSV數字文化實驗室首席架構師王朝陽現場分享了技術亮點。

  據介紹,該實踐場景的落地,不僅是淺浮雕三維建模技術的典型應用,也為石窟類遺産的數字化保護與知識重建提供了創新範式。龍門石窟研究院黨委書記余傑表示:“數字化讓文化遺産從‘不可移動’到‘數字可觸’,從‘專家可解’到‘大眾可感’。數字化不僅是文物保護的工具,更是文化再發現、價值再表達的重要載體,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通道。”(記者 肖遙 王雪娜)

編輯:蔣碩
2024“打卡中國·讀懂中國式現代化——你好,河南!”網絡國際傳播活動_fororder_移動端banner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