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收時節,秋雨連綿,打亂了中原大地的秋收節奏,中原糧倉打響了與天氣賽跑、確保秋糧應收盡收的硬仗。
田野裏收割機轟鳴,和雨競時;糧食烘乾塔熱氣升騰,24小時不停運轉……
第45個世界糧食日到來之際,河南正在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守護著14億人飯碗的安全,讓“手中有糧、心裏不慌”的信念,穩穩紮根在田野間。
千年守糧戰:從窖穴到智慧庫的智慧升級
作為中華農耕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河南的儲糧護糧史,就是一場跨越千年的“守糧持久戰”,核心是守糧智慧的持續升級。
夏代早期,淮陽時莊的糧倉,用夯土窖穴阻斷潮氣,破解儲糧防潮難題;隋唐含嘉倉靠“烘乾窖壁+草木灰+席子夾糠”的三層工藝,將儲糧規模擴至千萬石;明清時期,週口借沙潁河、渦河水運優勢,構建南糧北調流通網。
守糧智慧延綿不斷。如今,河南建成“國家+地方+市場”三位一體儲糧體系:中儲糧用“智慧糧情監控+環流熏蒸”技術,實現糧情實時預警、精準防蟲,讓守糧更智慧;河南省儲備糧庫覆蓋17個省轄市和濟源示範區,標準化管理+應急調度機制,讓區域守糧更可靠;浚縣現代化樓房倉配自動化裝卸設備,打通“農戶—糧庫—加工企業”流通鏈,讓守糧更高效。
秋收保糧戰:7600萬畝秋糧的立體突圍
今年秋季,河南7600萬畝秋糧生産遭遇歷史罕見漬澇挑戰,部分地區濕糧面臨霉變風險,一場立體保糧突圍戰打響。
政策突圍穩根基:建立“農業+財政+糧食”部門日會商機制,10億元收購貸款信用保證基金激活市場化收購,338億斤倉容加100億元資金提前托底,避免糧多倉滿、價跌傷農;“線上預約+線下錯峰排隊”模式,讓農戶平均售糧時間縮短至40分鐘,破解“賣糧扎堆等”的難題。
農機突圍搶農時:20萬台(套)收穫機械組成“田野突擊群”,7980台履帶式玉米收穫機專攻積水地塊,機身防陷輪+高位卸糧設計,能在泥濘中高效作業;742支農機應急服務隊攜帶“烘乾設備+維修工具”巡迴支援,把“龍口奪糧”的速度提到最快。
資金突圍強保障:省級財政先後下撥5000萬元救災資金,週口市同步追加1000萬元專項補貼,重點投向烘乾設備升級與收穫作業補助,最大限度減少玉米霉變損耗,形成多層級的抗災保糧資金合力。
攜手突圍暖人心:湯陰縣白營鎮由黨員幹部、駐村工作隊與志願者組成的“紅馬甲搶收隊”,幫助農戶搶收玉米;信陽國有糧庫免費開放閒置倉房作為晾曬場與臨時存儲點,24小時值守協調烘乾、對接售糧,解決農戶曬糧、存糧問題。
糧安加固戰:“保險+科研”雙輪托底
要打贏長期“糧安戰”,必須築牢“風險兜底+抗災提産”的雙防線,河南靠“保險+科研”雙輪驅動,為糧安加固防護盾。
保險防線增底氣:“十四五”期間,河南省全面推廣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小麥保額提高到1000元,玉米、水稻保額分別達950元、960元,2024年全省糧食保險覆蓋率達82%。今年秋收以來,保險部門各地已受理糧食作物保險報案超18萬件,賠付超3.2億元,惠及12.6萬戶農戶。
科研防線提能力:中原農谷育種團隊培育的耐澇糧食品種,適配河南不同地域氣候,在今年秋雨中展現出強抗逆性,籽粒飽滿度高、霉變率低,較普通品種畝産提升15%至20%;為破解“三秋”種管難題,河南省統籌多部門力量強化技術服務,通過“線下蹲點指導+線上直播培訓”模式,確保防災減災技術直達田間地頭。
截至10月15日20時,全省秋作物已收穫10785萬畝(佔91.4%),其中,糧食作物已收穫7079萬畝(佔92.8%),一批批烘乾的秋糧正源源不斷輸入各地糧倉。這份答卷,是千年守糧智慧的延續,是秋雨突圍行動的實效,更是加固糧安防線的成果。
縱使遭遇風雨,只要護糧初心不變、守糧智慧不丟、加固防線不松,每一次抗災保糧的實踐,都是河南這個中國重要的農業大省、糧食生産核心區,為端牢中國飯碗、守護大國糧倉的實力擔當,也為下一季豐收打下堅實基礎。(記者 李若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