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河南消息(記者 張雨晴):10月19日上午,參加“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看河南”2025兩岸媒體聯合採訪活動的兩岸媒體人抵達平頂山汝州市,實地參觀汝瓷經典工藝品,在古樸溫潤的釉色中,感受中華傳統工藝的博大精深,增進兩岸文化認同。

汝瓷作品《冰片玉壺春》 攝影 張雨晴
在汝瓷博物館和代表性生産企業,大家近距離觀賞了傳世汝瓷的復刻品與當代工藝大師的創新之作。天青、粉青、卵白等典雅釉色,自然天成的冰片紋路,“似玉非玉而勝玉”的溫潤質感,皆令參觀者讚嘆不已。媒體人細緻觀察器型、釉色,認真聆聽工作人員講解汝瓷“青如天,面如玉,蟬翼紋,晨星稀”的審美特質與歷史淵源,並不時用鏡頭記錄下這些藝術珍品的動人細節。

汝瓷小擺件 攝影 張雨晴
在汝瓷生産車間,兩岸媒體人實地觀摩了從選料、制胚到施釉、燒制的完整工藝流程,側耳傾聽汝窯開片時的脆響,還動手體驗了拉坯等環節,深刻體會到汝瓷製作“十窯九不成”的艱辛與匠人精神的可貴。

汝瓷博物館內景 攝影 張雨晴

媒體人體驗拉坯技藝 攝影 張雨晴
與想像中的大批手工匠人集體勞作場面不同,車間內先進的生産設備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一條長長的“隧道窯”橫貫整個車間,6000件的日産量刷新了這一傳統技藝在大眾心中的普遍認知。在工業化快速發展的時代,傳統非遺技藝如何在保持文化溫度的前提下不掉隊呢?對此,省級汝瓷非遺傳承人、汝州市宣和坊汝瓷有限公司董事長楊雲超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隧道窯” 攝影 張雨晴
“普及是最好的傳承。我們正在逐步嘗試實現汝瓷的規模化量産,但這不意味著百分百的機械化,還是需要人工把握各個細節。不管是開發餐具或是其他日用品系列,我們都是在工業化的基礎上讓汝瓷從小眾市場進入大眾視野,讓更多人可以買得起、用得上汝瓷。只有這樣,才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汝瓷、了解汝瓷,這項傳統技藝就不會像宋代一樣因為無人知曉而斷代傳承。”楊雲超説。

工人師傅進行汝瓷素燒環節準備 攝影 張雨晴
據悉,汝州市高度重視汝瓷文化産業發展,近年來按照“産業集聚、文化傳承、融合創新”的發展理念,有序推進汝瓷文化的傳承保護和汝瓷産業的培育發展。如今,汝州專業從事汝瓷生産和銷售的企業有484家,擁有汝瓷窯爐622座,從業人員達5000余人,年産值約12億元。

十二生肖汝瓷作品 攝影 張雨晴

工人在車間修坯 攝影 張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