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運河鄭州段索須河畔(11月2日攝)。 方恒 攝

衛河(永濟渠)浚縣段運河神獸(11月3日攝)。 黃小一 攝

運河古糧倉洛陽回洛倉遺址(10月29日攝)。 付銳 攝

浚縣古運河糧倉(11月3日攝)。 楊峰 攝

位於洛陽老城區的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10月30日攝)。 侯振興 攝

11月11日,永城市沱河風景帶美不勝收。沱河是大運河通濟渠段的一部分。 聶政 攝

11月9日,衛輝古運河旁潞簡王墓秋色怡人。 河南日報記者 陳曉東 攝

11月9日,衛輝華新紗廠秋意正濃。該廠始建於1920年,位於衛河旁,借大運河通往天津出海,現在成為工業遺址。 李英傑 攝

11月10日,秋日裏的開封龍亭公園。大運河在開封形成縱橫交錯的水網。 袁洋 攝

■核心提示
千年運河,蜿蜒流淌,訴説著華夏文明的輝煌篇章。大運河河南段,不僅滋養了廣袤的中原大地,更見證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融與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它如一條流動的文化血脈,穿越時空,連接古今,鑄就了華夏曆史的主體形態。
在這片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大運河以其獨有的方式,記錄著歲月的痕跡,承載著民族的智慧。它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沿線人民生活變遷的參與者。從隋唐的鼎盛到宋元的繁榮,再到新時代的復興,大運河始終與中原大地同呼吸、共命運。
今日,我們以影像為筆,以光影為墨,為您展開這幅名為“運河秋韻”的時空畫卷,旨在通過鏡頭捕捉大運河河南段的自然之美、文化之韻、人文之趣。從遺産風貌的古樸厚重,到生態景觀的清新秀麗;從人文生活的溫馨質樸,到時代新章的蓬勃生機,每一幀畫面都是對大運河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深情致敬,每一聲快門都是對新時代運河風貌的熱烈讚歌。
讓我們跟隨影像的腳步,走進大運河的懷抱,感受那份流淌在血液中的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共同守護好這條“人民的運河”,讓它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繼續熠熠生輝,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這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對未來的期許,願大運河之水長流不息,文化之火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