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菜價走高 如何穩住“菜籃子”

11月10日,河南萬邦國際農産品物流城,商戶正在搬運蔬菜,進行銷售。作為中部地區最大的“菜籃子”,萬邦市場的農産品銷售範圍輻射中西部多個省份,蔬菜價格也被行業稱為“晴雨錶”之一。

11月11日,市民在鄭州市五州菜市場選購蔬菜。 本版圖片均為河南日報記者 王錚 攝

11月11日,中牟縣韓寺鎮西營村農戶正在大棚裏收穫蔬菜。中牟縣韓寺鎮是我省蔬菜集中生産基地之一,也是蔬菜集散地,種植有芹菜、茄子、黃瓜等多種時令蔬菜。
立冬剛過,菜市場的“熱度”卻居高不下。連日來持續攀升的蔬菜價格,讓不少市民在初冬時節,提前感受到了“菜籃子”的壓力。
“現在的菜價怎麼這麼高?”11月10日,在鄭州市高新區杜蘭街的一家超市內,63歲的市民劉麗在蔬菜區徘徊良久,看著標簽上的數字感嘆。
好在離超市不遠處的河邊,有周邊村民擺攤售賣自家種植的蔬菜,價格相比超市略顯“友好”,但即便如此,劉麗依然感覺不便宜,“番茄一斤要3塊5,連白菜都1塊多了”。
河南蔬菜種植面積全國第一,又有萬邦農産品市場“買全國、賣全國”的便利條件,為啥依然擋不住蔬菜價格一路高漲?為此,記者走訪了超市、農貿市場、種植基地,採訪市民、種植戶和農業專家等,探究菜價上漲背後的原因。
市場承壓價格普漲三成以上
每天清晨,劉堯傑都會準時在河邊擺開他的菜攤。攤上有自家種的白菜,也有從批發市場進的番茄等。“自己種的菜成本還好説,那些外採的,進價就高,我們賣價也只能跟著漲。”劉堯傑坦言,最近收攤比以往都早,因為他的菜價雖比超市略低,但總體依然走高。
作為區域性的農産品集散中心,中牟縣萬邦農産品市場裏的蔬菜價格同樣“水漲船高”。本地産的小白菜、黃心菜、小青菜等價格普遍站上每斤1元關口,番茄接近每斤4元。從雲南等南方産區遠道而來的蔬菜也不遑多讓,生菜、菠菜每斤超過3元,西藍花每斤則達5元左右。
價格上漲趨勢已然顯現。根據農業農村部最新數據,11月10日重點監測的28種蔬菜平均價格為5.79元/公斤,較11月7日上升0.2%。在國內鮮活農産品批發市場重點監測的46個品種中,價格漲幅前5名裏,洋白菜、韭菜、番茄、萵筍等蔬菜赫然在列。
傍晚時分,萬邦市場內,批發商劉路達正對著賬本凝神核算。不時有零售商前來詢價,但他心裏清楚,生意並不好做。“今年菜價確實高。”他舉例説,“一件50斤的娃娃菜,往年頂多60塊,今年得100塊左右。”
對劉路達這樣的批發商而言,菜價上漲本身對其利潤影響有限,真正的挑戰來自銷量下滑。他粗略估計,目前的日銷量較去年同期減少了數百件。“我們是靠走量賺錢的,價格一高,下游拿貨就謹慎,銷量自然跟著跌。”
更讓他頭疼的是出貨速度明顯放緩。“蔬菜講究快進快出,貨到了市場就必須儘快出手。正常情況下,‘貨架期’就3天,過了這個時間,虧本也得賣。”在萬邦經營近10年,劉路達自認見慣了市場波動,但今年的行情卻讓他感到困惑:“往年同期也會漲價,但幅度最多10%左右,今年普遍漲了30%以上,而且幾乎所有蔬菜都在漲,不知道這波行情會持續到什麼時候。”
對於漲價原因,主營西藍花的商戶劉順建一針見血:“價格高就是因為缺菜。市場交易最能反映供求關係,現在這個青黃不接的時候,本地菜還沒大量上市,供應緊張,價格自然就上去了。”
儘管河南擁有全國首屈一指的蔬菜種植面積和萬邦這樣“買全國、賣全國”的大型市場,但依然難以遏制菜價一路走高的勢頭。
供求失衡生産遭遇晚、少、難
往年的這個時候,週口市扶溝縣柴崗鄉梅橋村早已是一派繁忙景象。這個擁有1070畝蔬菜大棚的種植專業村,此時本該迎來交易高峰,但今年卻顯得有些冷清。“菜還沒上市呢,比往年晚了不少。”村黨支部書記梅根生説。
露地蔬菜同樣遭遇了困境。在開封市祥符區,儘管市場價格誘人,但田間地頭卻異常安靜,難見往年菜農搶早上市的熱鬧場面。
“該生長的時候沒有長好,現在采收的話減産太嚴重。”河南省大宗蔬菜産業技術體系鄭州綜合試驗站站長、鄭州市農業科技研究員周建華説,以胡蘿蔔為例,往年此時能長到二十釐米左右,今年卻只有十幾釐米,現在采收顯然不划算。種植戶們不得不將收穫期推遲到11月底或12月初。
一邊是蔬菜上市推遲,另一邊是已上市蔬菜的産量大幅縮減,兩者疊加,加劇了市場供需失衡,進一步推高了菜價。
在新鄉市龍華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蔬菜大棚裏,負責人賈新飛正忙著安排採摘和送貨。“去年這時候黃瓜每斤1塊5,番茄3塊左右;今年黃瓜能賣2塊以上,番茄超過4塊,價格確實不錯。”但他同時透露,儘管單價上漲,合作社的40多個大棚總收入並未增加,“因為産量不行,跟去年這時候相比,産量下降了近三分之二。”
賈新飛回顧了今年的種植歷程:7月20日左右定植的菜苗,苗期就遭遇高溫乾旱,長勢較差,雖然採取相應措施保住了苗,但種植基礎並不好;好不容易保住苗,又接連遇到連陰雨天氣,光照嚴重不足,産量下降不少。“我們還算好的,不少種植戶在苗期就沒扛過去。”賈新飛説。
作為蔬菜的“壓艙石”,白菜的大量上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市場缺菜的情況,但今年也出現了異常。本該大量上市的白菜普遍延期20天左右,目前只有少量早熟品種上市,難以有效平抑菜價。“往年這時候,白菜價格每斤只有兩三毛,今年卻超過1塊,而且數量有限。”河南省大宗蔬菜産業技術體系白菜改良崗位專家、新鄉市農科院研究員原讓花説。
賈新飛了解到,北方蔬菜的主要産區,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等地,情況類似,而南方蔬菜區受到了颱風暴雨等影響,本地菜少、外地菜難“補位”,多種因素疊加,導致蔬菜供應相對緊張。
氣候異常菜價高飛的“幕後推手”
蔬菜供需失衡雖是每年都會出現的週期性現象,但今年的情況尤為特殊。“每年9、10月份,大都會經歷一場蔬菜價格上漲,但這種階段性上漲往往會隨著大量蔬菜的成熟,在10月中旬之後,逐漸回落。”原讓花説,但今年蔬菜價格則持續維持在高位。
今年蔬菜供應不足、價格持續高漲的“元兇”,就是天氣。“簡單來説就是前期高溫後期連陰雨。”河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馬長生説。
馬長生介紹,7、8月份的高溫天氣,導致很多蔬菜種不上,也會導致已經種上的蔬菜長勢不好,影響其花芽分化,還會導致病蟲害嚴重,從而影響産量。9月份的持續陰雨天氣,光照不足、雨水過多,會帶來蔬菜産量的降低和上市時間推遲。
賈新飛的番茄大棚就遇到了這樣的難題,以往每株番茄能結4層果,而今年只有3層,結果數大大減少,植株長勢差,果實也更小。“大棚能抗住雨水,但極端高溫天氣和連陰雨,就扛不住了。”賈新飛説。
“陽光雨露賦予蔬菜生長的必要條件,但7、8月份陽光過多,9、10月份雨水又過多。”馬長生説,這種陽光雨露的資源錯配,給蔬菜生産帶來了諸多不利,連蔬菜大棚也難以“招架”。
馬長生介紹,設施蔬菜又叫保護地蔬菜,也就是利用各種大棚設施,充分利用光熱資源,在一定範圍內發揮對蔬菜生長的保護作用,但天氣超過極限或長時間不利,這種作用就難以有效發揮。
露地蔬菜更不樂觀,原讓花介紹,前期高溫乾旱,白菜一直種不上,之後遭遇連陰雨天氣,長勢並不好。“哪怕到現在,很多白菜還沒有包心,不少種植戶擔心今年白菜是否能順利長成。”原讓花説,往年畝産13000斤左右的白菜,今年很可能下降至畝産萬斤以內。
未來走勢仍需看天氣“臉色”
目前市場供應不足導致的蔬菜價格上漲,是否會隨著白菜、胡蘿蔔等蔬菜的上市有所緩解?
“今年情況與往年不同。”原讓花説,往年蔬菜價格有一定的週期性和階段性,蔬菜價格上漲,會在10月中旬之後,隨著蔬菜大量上市而結束,而今年則是蔬菜種植面積、産量的整體下降。
今年不少蔬菜由於天氣原因收穫期推遲,表面看是將蔬菜高價的時間段拉長,但實際上,並不只是蔬菜供應不足的時間更長,種植面積和産量對價格的影響很大。
以白菜為例,近幾年價格一直不高,菜農種植積極性不高,種植面積有所下降,今年有不少地方因為天氣原因種不上。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露地或者設施蔬菜,蔬菜種植面積確實有所下降。
高溫乾旱和連陰雨“輪番”上陣,不利天氣帶來的蔬菜産量下降也十分明顯。“從價格上就能感受到,今年7月份左右是蔬菜價格的分水嶺,在這之前,葉菜類每斤8毛已經算不錯了,現在地頭價每斤超過1塊7,白菜地頭價每斤超過1塊。”原讓花説。
對此,馬長生持同樣觀點。“如果天氣合適,蔬菜還能繼續生長,增加産量,但如果今年冬季寒潮過早來臨,便會繼續影響蔬菜産量。”馬長生説,收穫期推遲的蔬菜,倘若迎頭趕上提前到來的寒潮天氣,對蔬菜供應、價格回落不利。如果今年降溫早,很多白菜到最後可能長不成了。“好在目前的天氣不錯,氣溫適宜,白菜還能繼續生長,希望這種天氣能維持一段時間。”
雖然不少蔬菜收穫期推遲、産量有所下降,但隨著各種蔬菜陸續上市,將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供應不足的狀況,屆時,蔬菜價格將會出現回落。(河南日報三農全媒體中心記者 董豪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