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出土戰國甕棺葬 這種形式喪葬到底啥來路

新華網2016-10-08 11:29:26

  原標題:河北出土戰國甕棺葬 這種形式喪葬到底啥來路

  河北出土戰國甕棺葬 這種形式喪葬到底啥來路

  出土戰國甕棺葬,新華社石家莊10月7日專電(記者王民)河北省黃驊市今年5月首次在郛堤城遺址附近發現甕棺葬後,經過幾個月持續發掘,目前已發現甕棺葬超過110座,墓葬形制與規模均為全國罕見。

  考古發掘現場遍佈大大小小的墓坑,墓坑內以甕、盆等陶器為葬具,2件或3件扣合在一起成為一具棺葬。來自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黃驊市博物館的考古人員已發掘兒童甕棺葬107座,成人甕棺葬6座。

  黃驊市博物館館長張寶剛説,“由於2000多年來河道挖掘以及自然環境破壞,目前我們發掘的只是整個甕棺葬群遺址的一部分。據現場勘查,在發掘點向南150米範圍內都有遺跡發現,成人甕棺葬區範圍可能比目前的規模大很多。”

  河北出土戰國甕棺葬 這種形式喪葬到底啥來路

  資料圖

  據考古人員初步統計,已發掘出土的113座甕棺葬中,形制多達20多種,經鑒定為戰國時期器物,其中6座經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鑒定為成人甕棺葬,且為一次葬。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白雲翔介紹説,此次發掘的甕棺葬墓地類型多樣、分佈密集、年代清楚,在全國同類型墓葬中規模較大,對研究2000多年前的喪葬習俗、城池狀況極為重要。

  郛堤城遺址位於黃驊市城區西北部,在史書記載及相關研究中,多被當做戰漢時期軍事防禦城池。當地歷史學者認為,甕棺葬墓地實際上是郛堤城的一部分,大規模兒童墓葬的發現反映了當時城池的繁榮,同時也對此前古城是單純軍事城池的説法提出了質疑。

  甕棺葬是古代墓葬形式之一,以甕、盆為葬具,常用來埋葬幼兒和少年,個別成人也有用甕棺,一般用2或3件較大的陶器扣合在一起,多數埋在居住區內房屋附近或室內地面下。甕棺葬的葬具一般是日常使用的陶器,底部一般鑽有小孔,作為死者靈魂出入的地方。無論是幼兒甕棺葬或是成人甕棺葬,隨葬品一般較少,多則幾件,少則一件,或沒有隨葬品。甕棺作為一種特殊的葬具,它的使用從新石器時代早期,一直延續到新石器時代的晚期。它的出現與後期的石棺、木棺具有共同的信仰和觀念,即靈魂不滅。

  河北出土戰國甕棺葬 這種形式喪葬到底啥來路

  青島出土東漢帶銘文石羊

  延伸閱讀: 青島出土東漢帶銘文石羊 捐給當地博物館

  早在3年前,平度東閣街道後巷子村在舊村改造中,意外從工地上挖出了一個帶銘文石羊,當初人們就把它暫時存放在村委會保存起來。前天,在聞聽石羊有很高文物價值後,村委會連同以前發現的一個無頭石羊一塊捐贈給了當地博物館。昨天,記者從平度博物館獲悉,這個帶銘文石羊造于東漢時期,距今近兩千年時間,它是當初放在王侯墓葬甬道兩側的石像生,初步鑒定或是國家一級文物,具有非常高是文物價值。

  千年石羊重見天日

  位於紅旗路上的荷花灣,是平度城一道美麗的風景線。這次東漢石羊出土地就位於荷花灣北側後巷子村。昨天,記者來到平度東閣街道後巷子村看到,原先的一片片瓦房,已被改造成了一棟棟樓房。

  後巷子村村書記陳志剛告訴記者,後巷子村過去叫石羊溝,因舊時村中取土發現石羊而得名。多年前,他們村西側路邊還立著一個無頭石羊。2013年,在舊村改造中又挖掘出了一隻完整石羊,他們便把兩個石羊一同放在村委會保存起來。

  據平度博物館副館長曲濤介紹,史料記載,明代平度人崔廷槐(1499—約1560,字公桃,號樓溪,明嘉靖五年中進士),在其詩文《石羊行》中就有“曹家溝畔草芊芊,中有白羊白晝眠”之詩句,這也是目前有關於石羊的最早記載。

  原來是漢代石像

  昨天,曲濤告訴記者,今年6月,他們博物館工作人員在走訪中聽到出土石羊的消息,隨後來到石羊所在地後巷子村委會實地查看。查看過程中,他們意外在石羊頸部正前方發現了銘文,拓印後,經初步辨認,上面刻有“永壽四年四月廿六日辛未立羊所至公侯子孫寧”等LiSu 銘文,從而確定石羊為東漢石羊,立於西元158年,且是一件十分難得的漢代石雕藝術品。為石羊斷代後,石羊保護就成了最重要問題。後巷子村委會在徵求村民意見後,最終研究決定將此石羊連同早年發現的無頭石羊在前天一起捐贈給了當地博物館。

  河北出土戰國甕棺葬 這種形式喪葬到底啥來路

  青島出土東漢帶銘文石羊

  這個石羊重約一噸

  昨天,記者來到平度市博物館看到,出土的這只石羊被暫時安放在院子裏,它高116釐米,身長126釐米,軀幹高59釐米,寬40釐米,整體是用大塊花崗岩圓雕而成,重約1噸。石羊昂頭挺胸,屈膝臥地,羊角側卷成“C”形緊貼于頭後部,身體兩側羊毛為同心圓狀,腿跪臥向北回眸很傳神,看起來簡約、莊重、大氣。另一隻無頭石羊則個頭略小,沒有銘文,其雕刻手法和紋飾與銘文石羊比較接近,經鑒定,它也造于漢代。

  曲濤説,石羊出土地為平度老城,史料記載,西元9年,王莽改制,膠東國改為鬱秩郡,郡治鬱秩城(今平度城),那時膠東的政治、經濟中心由即墨向西移到了今天平度城。東漢章帝建初元年(西元76年),封賈邯為膠東侯,鬱秩縣改稱膠東侯國。這次出土銘文石羊,是東漢時期膠東侯國歷史的見證,也為研究這一時期平度城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銘文石羊全國罕見

  曲濤説,相關資料顯示,就全國範圍來説,出土漢代帶有紀年銘文的石羊非常罕見。1974年,在山東臨沐縣東盤鄉後利城村出土過一對東漢永和五年銘文石羊,現藏故宮博物院,這兩個石羊比這次他們出土的石羊個頭略小。另外,臨沐出土兩個石羊銘文時間為西元140年,這個石羊則為西元158年的,時間要晚18年,但屬同一時期,並有著共同時代風貌和藝術特色。

  昨天記者了解到,目前平度博物館已對石羊進行相關測量、登記,近日還將正式免費對外開放。“這個石羊要論級別,初步估計為國家一級文物,它的主人應該是王侯,但從西漢到東漢平度共有六任王侯,目前石羊所在地並沒有發現大型漢代墓葬,所以對於石羊主人具體是誰,還有待進一步考證。”曲濤説,下一步,他們還將請上級博物館專家來平度對石羊進行相關研究工作。

  當地還曾出土多件石雕

  昨天,記者在平度博物館看到,除了這兩個新石羊外,館內另藏有兩個石羊和4個石人,另外兩個石羊經斷代也為漢代,那4個石人則因歷史久遠年代已無從考證。“這些石雕作品,其實就是以前身份顯赫達官貴人墓葬外甬道的石像生,又稱翁仲,是權力儀衛的縮影。這種做法開始於秦漢時期,此後歷代帝王、重臣沿用不衰,只是數量和取象不盡相同而已。”曲濤説,在平度出土古代石雕數量不少,但帶有明確紀年銘文的東漢石羊確實難得。

  曲濤介紹,古代陵墓石刻起源於何時,迄今無定論。在記載中,西漢霍去病墓石雕是目前所知最早石像生實物資料。在這些不同形態的石像生中,羊有“羊面從美”之説,自漢晉以來帝陵之前常置石羊為祛邪之用。兩漢時期,石羊一般多立於大臣墓前,它是墓主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同時也是漢代孝道倫理觀念的體現。

[編輯:趙妍]
 
返回頂部進入桌面版

國際在線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0102006

京ICP證120531號 京ICP備0506489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14

網站運營: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