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依託“吉林一號”衛星數據遙感信息開發,“十四五”將發展相關企業超50家——一家龍頭企業帶動一條産業鏈
航天信息産業園已具備年産50顆衛星能力。 徐微 攝
日前,在長春新區航天信息産業園“天”字形辦公樓,科技工作者正在為“吉林一號”星座再添新星而忙碌。
“我們已將25顆‘吉林一號’衛星成功發射組網。”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綜合辦公室副主任狄特介紹,按照公司計劃,今年將實現60顆“吉林一號”衛星在軌運行,具備全球任意地點30分鐘重訪能力,“十四五”時期將實現138顆衛星組網,具備全球任意地點10分鐘重訪能力。
航空航天産業是長春新區一張新名片,經過5年的持續創新,這裡已經初步具備商業衛星設計、製造、總裝集成服務能力,並逐步向民營運載火箭、無人機、航空材料等領域拓展,商業遙感信息産業領跑國內。航天信息産業園生産試驗區內的空間環境模擬試驗系統、混響實驗室、振動臺以及輻射定標系統等設備均達到世界先進水準。作為航天信息産業園的建設運營主體,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中國第一個以省命名的“吉林一號”商用遙感衛星應商業化而生,因創新而興,短短5年時間,就在減重量、提質效、增壽命、降成本等諸多方面實現突破。
“當前,我們已具備年産50顆衛星的能力,並將逐步形成從衛星研發、生産到遙感信息加工、應用的産業集群。”長光衛星公司黨委書記賈宏光表示,隨著“吉林一號”高分03系列衛星的成功發射,衛星形成模式已經由“研發”轉為“生産”,可滿足國家重大項目需求。此外,隨著數字太陽敏感器、磁強計、星敏感器、磁力矩器、控制力矩陀螺等新型配套電子學單機及組件自研成功、實現量産,為後續多樣化整星設計及衛星批量化生産奠定了堅實基礎。依託航天信息産業園,長光衛星形成了集衛星研發、生産、測試、運控以及遙感信息開發于一體的全産業鏈佈局。
“在長光衛星這只‘頭羊’引領下,新區已經形成一條航空航天産業的生態鏈條。”長春新區科技局負責人表示,長光衛星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機械製造、光學製造、光電傳感技術以及遙感信息技術企業的發展。
在“吉林一號”衛星項目上游,以長光宇航、長光辰芯等為代表的企業為“吉林一號”配套生産關鍵核心部件;在衛星項目下游,以吉林省林業和草原局、吉林大學、中科院東北地理所、吉林人保財險等為代表,依託“吉林一號”衛星數據進行遙感信息開發。目前,省內航天信息産業鏈已覆蓋20多家企業,“十四五”時期,産業鏈條上的企業將超過50家。
圍繞衛星信息産業的高新裝備製造,長春新區相關企業迅速成長。長光宇航複合材料公司就是其中一家,如今該公司已發展成頗具規模的高新技術企業,其在纖維複合材料研究方面處於國內領先地位,研製出的樹脂配方、高性能氰酸酯複合材料艙段、超大尺寸複合材料噴管、大口徑高精度複合材料相機結構等成果取得多項國內第一,參與了“神舟飛船”“天宮一號”載人航天工程配套項目。去年9月1日,該公司年産300套商用先進複合材料件項目開工建設,建成投産後預計可實現年産值2億元。
長春新區負責人表示,“十四五”時期,新區將進一步扶持航空航天産業發展壯大,發揮航天遙感領域先發優勢,依託長光衛星、長光宇航等代表企業,推進航空航天産業園建設,堅持衛星星座建設和應用服務並重,推動高端研發和先進製造雙提升、發展質效和品牌效應雙突破,做大做強航天信息服務、航天製造、通用航空三大産業鏈,打造以航天信息為特色的航空航天産業高地。(長春日報 記者 徐 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