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走訪”辦實事 解難題暖民心——汽開區黨史學習教育為建設“雙一流”注入原動力系列報道之一
來源:長春日報  |  2021-11-17 10:18:39

“大走訪”辦實事 解難題暖民心——汽開區黨史學習教育為建設“雙一流”注入原動力系列報道之一

為保障一汽集團正常生産經營秩序,汽開區上門為一汽員工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加強針”。 張揚 攝

  編者按:為群眾辦實事,是深化、固化、強化黨史學習教育成果,推動黨員幹部明初心、轉作風、幹實事的重要抓手。

  今年年初以來,汽開區全面持續開展大走訪活動,持續、深入、紮實推動為群眾辦實事工作,帶領全區黨員幹部腳踏實地“丈量”區情,服務一汽、服務企業、服務群眾,清單式立項了區級“實事項目”175項,截至11月15日,已完成152項,23項正在推進中。

  即日起,本報聯合汽開區黨工委宣傳部,推出“汽開區黨史學習教育為建設‘雙一流’注入原動力”系列報道,深入挖掘汽開區黨員幹部為群眾辦實事的點滴實踐,展示黨史學習教育在建設“雙一流”事業中明心、聚力、鑄魂的重大作用。

  一位殘疾人想要一副新拐杖,汽開區黨員幹部主動滿足“微心願”;上班族辦事不方便,汽開區區街兩級政務大廳就把服務延時到晚間、週末;一汽集團是建設“雙一流”的核心,汽開區就組建8個服務局,一年時間把600多項問題化解在一線、破解在基層……

  今年,汽開區按照市委的統一安排部署,積極組織廣大黨員幹部,圍繞群眾“急難愁盼”進行訪情聽聲問需。通過大走訪,梳理一批民生事項,辦理一批民生實事,解決一批民生難題,有效提升了駐區企業和居民的滿意度、幸福感。

  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機制。汽開區統一領導“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按照省市方案要求,班子成員、機關科長、社區書記結合工作職能,對轄區商戶進行大走訪、大調研,圍繞居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建立健全大走訪長效機制、工作機制、清單管理機制,推動大走訪長效化、常態化、制度化。

  層層推動落實,確保活動走深走實。汽開區黨工委將察民情、訪民意作為“我為群眾辦實事”的第一步,組織黨員幹部深入基層群眾、深入生産一線、深入窗口單位、深入服務對象,廣泛聽取意見,詳細了解企業所盼所需,區黨工委班子成員還深入企業調研需求,24個工作組80余人,蹲到企業,走進工廠,詳細了解企業所盼所需,區機關各部門共徵集實事400余項,辦實事項目已完成85%以上。堅持每週調度每月推進,積極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在大走訪活動中,黨員幹部亮身份、做表率、當先鋒,主動滿足聯繫群眾“微心願”,機關黨員幹部共認領、滿足微心願263個。

  堅持問題導向,積極解決民生問題。通過大走訪,汽開區黨工委制訂了“我為群眾辦實事”問題清單,按照清單逐項挂賬銷號。班子成員包保40戶企業、23個社區、9個村,對照“四張清單”解決實際問題。汽開區各級黨工委、各部門制訂任務清單,先後解決了家庭就業、區街道兩級政務大廳延時辦公、雨天積水、下水堵塞等152項實事,其中61件群眾反映強烈長期未能解決的痛點難點問題得到有效落實。

  汽開區黨群工作部積極解決轄區內企業欠薪事宜,為農民工和企業職工追討拖欠工資700余萬元。

  汽開區衛健局開展“服務一汽員工送溫暖、送健康”大型義診活動,39名專家教授和6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時段全方位全領域服務一汽集團員工健康萬餘人。

  ……

  持續、深入、紮實開展的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使汽開區全體黨員幹部在助困幫扶工作中加強黨性錘鍊,砥礪政治品格,踐履知行合一,不斷增強了實際工作水準。

  汽開區8個服務局圍繞服務一汽中心工作,主動靠前幫助解決實際難題,有效幫助解決了招商、生産、土地徵收、物流園區等方面問題600件。

  汽開區機關黨委注重抓好“作風建設年”與“我為群眾辦實事”兩項活動結合,機關“減材料、減時限、減環節、減跑動”優化營商環境“四減”活動,共計為126余家企業、834名群眾解決了疑難困擾問題。

  汽開區各街道政務大廳延時辦公、週末半天、上門服務等活動,有效方便了2000余名群眾辦理證件。

  汽開區錦程街道在文化活動中心設立長春市群眾藝術館汽開區分館,共同搭建全免費的群眾性藝術培訓平臺;東風街道解決了機械局、起重機宿舍2棟棄管樓120戶居民供水設施老化、無人維修經常停水無水吃,19街區綠化帶內不明原因返水,第400棟130戶居民房屋漏水問題等一批困擾群眾多年的上水斷、下水堵、雨水灌、防水漏的“四水”問題;前程街道創新採取四種方式,組織黨員幹部開展志願服務,1523名黨員參加志願服務67次。

  汽開區稅務局全力推廣非接觸式辦稅繳費,提供新服務。打造“網上辦稅為主,自助辦稅、掌上辦稅為輔,現場辦稅兜底”的全新“非接觸式”辦稅體系。

  汽開區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黨組織排查群眾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153件,解決問題120余件,立足本職崗位辦實事79件。(長春日報記者 楊洪倫)

編輯:陳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