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天立地”開新業——寫在長光衛星四十一顆衛星在軌運行之際
來源:吉林日報  |  2022-02-28 15:38:40

  百舸爭流,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

  2022年2月27日11時06分,長征八號運載火箭成功將22顆衛星發射升空,這其中包括“吉林一號”高分03D10-18、MF02A01共10顆衛星。截至目前,“吉林一號”衛星在軌達到41顆,建成了我國目前最大的商業遙感衛星星座。

  此次任務是“吉林一號”衛星工程的第17次發射。其中,9顆高分03星是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高分03D型衛星的第三組批産星。“吉林一號”衛星遙感信息可以為農林、水利、環保、交通、自然資源、城市建設等領域提供遙感數據支撐及創新應用,對推動互聯網+衛星大數據、5G、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規模化應用和産業落地等方面將起到積極作用。

  可以説,這是長光衛星在遙感衛星自主研發領域的又一大突破。

  創新是科技發展的力量之源、發展之基。回首7年的創業歷程,由積厚成勢,到破繭成蝶,長光衛星走過的是一條科技持續創新的澎湃激情之旅——

  2005年,時任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所長宣明經過對國內外科技發展形勢的一番詳細調研,提出了“一彈一星大口徑大光柵”為代表的幾個重大創新課題;

  2006年,長春光機所成立“星載一體化”技術研究室;

  2008年,經過省發改委批准,長春光機所建設了“吉林省小衛星技術工程中心”,圍繞高性能小衛星關鍵技術進行重點攻關;

  2010年,吉林省率先提出了衛星産業發展計劃,制定了《吉林省人民政府關於扶持遙感衛星及應用産業發展的意見》,並自當年起,衛星建設項目連續三年被寫入省政府工作報告,列為全省重大建設工程;

  2012年,以長春光機所為主體,聯合哈爾濱工業大學共同建設了“小衛星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1月通過國家發改委批復,升級成為國家級工程中心;

  2012年12月,長春光機所正式啟動“吉林一號”衛星研製工作;

  2014年12月1日,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成立;

  2015年10月7日,由長光衛星公司研製與運營的“吉林一號”一箭四星成功發射,開創了我國商業衛星應用的先河……

  “吉林一號”衛星的發射成功標誌著我國航天遙感應用領域商業化、産業化發展邁出了重要一步,並且創造了多項第一——

  我國第一顆自主研發的商用高解析度遙感衛星;

  我國第一顆以一個省的名稱冠名發射的衛星;

  我國第一顆自主研發的“星載一體化”商用衛星;

  我國第一顆自主研發的米級高清動態視頻衛星;

  我國第一次以靈巧方式在軌成功成像,國産CMOS第一次在軌技術驗證……

  從地下到天上,從“0”到“41”。7年間,以載荷為中心設計理念、以全國産化為設計準則、以高品質低成本為追求,長光衛星始終把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首要任務,在“頂天立地”上下功夫,推進原始創新,努力在科學技術關鍵環節、共性技術上取得成果,用最新的、前沿的科學技術引領創業和創新,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

  同時,“吉林一號”也帶動了相關産業的快速發展——衛星項目的上游,以奧普光電、長光宇航以及長光辰芯等為代表的200余家企業為“吉林一號”衛星配套生産所需的相機反射鏡、衛星姿軌控部件、相機結構件、CMOS高性能圖像感測器等關鍵核心部件;衛星項目的下游,以吉林大學、東北地理所以及吉林人保財險等為代表的3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和近百家企業依託“吉林一號”衛星數據進行遙感信息開發。

  “省科技廳為給長光衛星公司創新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先後投入1160萬元攻關15項項目。其中,‘高解析度光學衛星在軌智慧處理技術’項目研究成果已應用到光譜01&02星,將遙感信息服務由小時級提升至分鐘級;‘超敏捷衛星的分佈式控制力矩陀螺可重構技術研究’項目,實現了50kg級小衛星高精度姿態控制,已成功應用在高分03A星;‘國産高解析度衛星遙感數據智慧信息提取技術研究’突破了高時效、高精度智慧提取關鍵技術,直接及間接經濟效益超5000萬元。”省科技廳工作人員介紹説。

  創新不易,關鍵在人。近年來,吉林省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為企業紓困解難,為人才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和更貼心的服務。在全省優越的雙創環境引領下,長光衛星堅持踐行“待遇留人”“事業留人”“感情留人”的人才引進策略。截至目前,長光衛星現有職工561人,碩士以上學歷超過83%。兩個團隊入選吉林省第一批科技重大專項人才團隊,一個團隊入選“長白慧谷”人才獎勵計劃,先後承擔4項國家科技部重大研發專項和28項吉林省科技廳項目。

  加快科技創新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需要,是實現人民高品質生活的需要,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需要,是順利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需要。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作為吉林省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成果擔當”,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頂天立地”,勾勒出一幅幅宏偉藍圖,一路高歌,未來必將持續釋放出無窮的科技創新活力。(吉林日報記者 李開宇 景洋)

編輯:黃非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