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吉林省水稻插秧的時節,在吉林省西部,14萬餘公頃鹽鹼地通過改良變身水田,昔日的不毛之地成為米糧川。
在大安市信達農業合作社,高速插秧機正在水田裏穿梭作業。
“這裡以前就是'白花花'的鹽鹼地,經過改造,已經變成了良田。” 合作社負責人王千士對記者説。近幾年,當地通過運用水洗法配合生物以稻治鹼,耕地面積在不斷增加,他們合作社2022年承包種植的水稻面積達到了533多公頃。
一年變良田、兩年創高産。立足於鹽鹼地復育及保護性開發,大安市與中科院東北地理所等單位合作開展“黑土糧倉”科技會戰,用物理、生物等方式改良鹽鹼地,並創建了“淡化表層”和“熟化耕層”培育合二為一的改良新模式,鼓勵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實施“綜合種養”模式,放養稻田魚、稻田鴨、稻田蟹,在增加收入的同時,糞便還田,還可以對土壤進行進一步改良,提升水稻的品質。
王千士説:“現在看到的是200公頃有機稻田,我們開發鹽鹼地的方法已經很成熟,2023年還會擴大面積開發鹽鹼地,我們希望所有的鹽鹼地都變成米糧川、變成良田。”
據了解,2022年大安市通過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將新增耕地1626多公頃,成為吉林省糧食産量新的增長極。
據最新省農情調度,截至5月21日,吉林省糧食作物播種已完成91.23%,玉米播種已結束,大豆已播種96.33%,水稻已插秧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