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老兵足跡·傳承紅色精神 | 老兵王振余:熱血灑戰場 真情獻故鄉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4-08-01 15:34:38

  開欄語: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5週年,搶救性挖掘整理功勳顯赫的參戰老兵為建立和保衛新中國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事跡,教育引導社會各界傳承紅色基因、珍惜美好幸福生活,凝聚起推動吉林振興發展率先實現新突破的強大精神力量,7月22日起,國際在線吉林頻道聯合吉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推出“尋訪老兵足跡·傳承紅色精神”系列報道,通過那些“講不完的故事”,不斷推動紅色基因煥發出新的時代光芒。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領略熱血灑戰場、傷殘亦無悔,真情獻故鄉、初心永不變的老兵王振余的風采。

視頻製作:盧宏娜 馬嘉琪 梁致嘉 

  “我記得在三所裏阻擊戰中,我打中6個敵人。觀察員給我報數説消滅6個敵人,當時那炮不好打啊,打準了6個,當時給我樂壞了。”93歲的老兵王振余精神矍鑠,回憶起自己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崢嶸歲月滔滔不絕。

(等視頻)尋訪老兵足跡·傳承紅色精神 | 老兵王振余:熱血灑戰場 真情獻故鄉_fororder_吉林老兵王振宇1

老兵王振余 供圖 吉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

  1931年4月,王振余出生在東北農村一個貧苦家庭,他是家中的第五個孩子,自幼便品嘗到了生活的艱辛。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是他童年的記憶,年僅九歲的他做長工、放牛、喂豬、犁地,繁重的農活充滿童年,但也鑄就了他堅韌不拔的性格和強烈的責任感。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打響,王振余主動參軍。同年10月,王振余跟隨部隊從遼寧丹東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戰場,成為第38軍某團機炮連的一名迫擊炮戰士。

親屬幫王振余(左)佩戴假肢 供圖 吉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

  “作為軍人,我必須一切行動聽指揮,勇往直前不退縮。我們白天都在山溝或山坡上的防空掩體內休息,等天色漸漸暗下來再到集結地吃飯,吃完飯後馬上出發。”王振余説。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王振余和戰友們經歷了無數次生死考驗。在一場戰鬥中,王振余所在的機炮連展現出驚人的戰鬥力和頑強的意志力。面對敵人重兵把守的必經之路,他們克服重重困難,以鋼鐵之軀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成功阻擊敵人,為整個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其他部隊拿不下的陣地,最後都由我們38軍啃下硬骨頭。”説到這兒,王振余難掩驕傲。

老兵王振余(右)向青年人講述自己的戰鬥經歷 供圖 吉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

  回憶起那些生死與共的戰友們,老人眼裏總是噙著淚水。一次,王振余所在的部隊接到上級任務,準備連夜挖坑道配合大部隊打阻擊戰。王振余和3位戰友到山下老鄉家借工具時,被敵機扔下的照明彈發現,緊接著敵機開始瘋狂轟炸,兩位戰友當場犧牲,一位戰友被炸成重傷,而王振余的一條腿永遠留在了朝鮮戰場上。由於當時醫療條件有限,被炸傷後的王振余沒有及時就醫。“負傷後,我被安置在一戶老百姓家,一位老大娘每天給我送飯、簡單換藥。我特別感動,如果不是她的照顧,可能我損失的不只是一條腿,而是這條命了。”王振余説。

關愛老兵志願者看望慰問老兵王振余(左二) 供圖 吉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

  傷癒歸來的王振余沒有因為身體殘疾消沉,反而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新的工作中。“雖不能再上戰場,但我可以在和平時期為國家和人民貢獻自己的力量。”1959年,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産黨,1960年被選為村支部書記,帶領村民增收致富,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産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幾十年轉瞬即逝,但王振余老兵的風骨卻感染著後輩。“雖然失去了一條腿,但能在戰場上撿條命回來,還看到了祖國的富強昌盛,我很知足。我這一輩子,最大的幸運就是能夠為國家和人民做點事。”鏗鏘有力的話語,表達著一位老黨員的一腔忠誠和永葆初心的心聲。(文 王青享)

編輯:王巍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