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從中國科學院長春應化所博士畢業之後,許名飛先後在研究所、本地公司、跨國企業工作。從長春出發經歷“深漂”“杭漂”之後,他最終還是選擇回到了吉林,加入吉林中科研伸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研伸”)擔任研發總監。
“希望能用自己所學做出真正有用的材料。”沉浸于材料世界的許名飛説,除了本地在新材料領域的産研學基礎雄厚之外,長春新區近年來形成的創新創業環境以及對人才的重視,也為他的工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中科研伸成立於2016年,主要從事COFS、MOFS、醫用中間體、化工催化劑、有機發光材料等各類高端分子材料的設計、研發、生産和銷售,可以為客戶提供穩定的毫克級至公斤級産品以及完整的化學合成工藝開發、生産外包服務。
建築面積近50萬平方米的北科建·北湖科技園(以下簡稱“北湖科技園”)分為四期,包括以人工智能大數據、電子核心器件、信息技術服務為主導的電子信息創新園,以高端醫療器械、基因工程、醫學檢測、醫療大健康等為主的生物醫藥創新園,以智慧製造、先進材料産業為主的智慧製造創新園,以及重點關注企業加速和上市階段、關注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的上市加速園,聚集了包括中科研伸在內的科創型企業和機構750余家。
“長春新區內1/10省級專精特新企業都在北湖科技園。”北科建集團長春公司常務副總經理任龍飛介紹,現在整個園區有上市企業及分子公司20余家,培育1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29家市級專精特新企業、100余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26家科技型中小企業。
作為建設者和親歷者,任龍飛和他的同事們將12年前的規劃藍圖變成了現實,將曾經的空地建成如今充滿創新活力的科技園區。
長春北湖科技園 供圖 長春新區新聞中心
現在的北湖科技園吸引創業、就業人才近6000人,累計創造知識産權4000余件,園區內完成技術交易總金額近3億元。“長春中關村、東北新矽谷”名副其實。
成立以來,北湖科技園充分發揮“金融投資、公共技術、市場對接、知識産權”四位一體産業服務體系的支撐作用,構建“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培育體系,推動“産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和服務鏈”資源的高效融合,為企業高品質發展蓄力賦能。
“入駐北湖科技園,企業可以專注于研發和生産,其他的服務都由我們來做。”任龍飛説,這既是承諾,亦是責任。
“以公共實驗平臺為例,園區引進上百台(套)國內外先進儀器設備,可以滿足園區醫療企業進行相關領域試驗的需求。”任龍飛舉例説,北湖科技園將中關村先進管理經驗和孵化經驗引入園區,通過引進戰略合作夥伴,建立了創新創業孵化、生物醫藥産業服務、公共實驗三大功能性平臺。這些可以讓小微企業以最小成本來專注搞研發。
為讓入駐孵化企業快速發展,北湖科技園每年提供上千次政策對接、申報解讀、人才招聘等相關服務。此外,園區也積極為企業提供培訓輔導,鼓勵他們參與國家級“雙創”頂級賽事——中國創新創業大賽。這項國家級賽事,北湖科技園已參與承辦9次。
在人才服務方面,北湖科技園形成了“引進、培育、用好、留住”人才閉合式鏈條體系。加強産學研合作,開展校企對接活動,引進不同層次人才;通過“匯智大講堂”“企業家貝殼匯”“私董會”等活動助力人才發展;成立創業導師團隊,搭建人才服務平臺,為專技人才評級、申報高端人才項目提供便捷高效的指導服務,舉辦籃球賽、美食節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保障人才“留得住”。
“只有企業穩步發展,人才才會聚集到這裡。”據任龍飛介紹,在省市及長春新區各級人才政策的助力下,北湖科技園內有15人進入“長白慧谷”人才計劃。此外,北湖科技園還集聚60名研究員和正教授級別人才、400余名博士和碩士研究生、600余名研發人員。
長春技術轉移中心 供圖 長春新區新聞中心
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國家級小型微型企業創新創業示範基地、國家級創新創業示範基地雙創示範點、吉林省雙創示範基地、長春市和長春新區重大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基地、區域産業政策先行試驗田……一個個標簽成為經濟和科技創新的強勁引擎,這也是長春新區創新成長的發展“原動力”。
經過5年的積累,中科研伸的團隊已經在有機多孔納米框架材料取得大步進展。該公司的分子庫已經儲存了數萬種多孔納米材料和配體,這些可以廣泛用於儲能、醫藥、製造等領域。
“這些材料就好比蛋,一旦與産業結合,就能形成巨大的産業價值。”許名飛説。
而創業8年的中科研伸已經成長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長春市專精特新企業、吉林省企業技術中心、吉林省科技成果轉化貢獻企業。包括“長白慧谷”英才計劃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獲評者許名飛在內,一批具有豐富化學行業經驗的人才紛紛加入公司。
新一代高科技園區“北湖産城”模式的北湖科技園,正在長春新區聚鏈成勢、聚才成城。(文 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