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村位於長春市雙陽區東北部,是全區規模最大的朝鮮族行政村。2000年初,該村以朝鮮族特色餐飲盛極一時,但此後隨著赴韓勞務興起,曙光村出現了嚴重的人口流失。2023年初,區鎮兩級將重振曙光村提上重要日程,結合實際,創新鄉村振興模式,用“三變”舉措促進“三産”融合發展,使曙光村迎來新生。
千里沃野——農田變良田。日前,借助省級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建設的有利契機,全村153頃農田全部實現提標改造,整體流轉到村股份聯合社統一經營管理,借勢實施稻田小火車、稻田畫、科普長廊等農旅項目,實現糧食增産、農業增效的“雙增”效果。
曙光村稻田畫 供圖 雙陽區委宣傳部
産業升級——農品變優品。通過招商引資,曙光村成功引進供銷合作社投資,將老舊的倉庫、閒置的糧庫,改造成寬敞明亮的稻米加工廠房。實行社企聯動,一方面開展訂單式種植,大力發展綠色優質稻米,有效提升水稻銷售價格;另一方面,合作社委託企業代工,打造自主大米品牌,延長了農業産業鏈,既穩定了稻米銷售渠道又實現了加工增值收益。
曙光村高標準農田區域 供圖 雙陽區委宣傳部
盤活資産——農房變客房。曙光村本著“少投資、快見效”的原則,採取“以建代租”委託經營、有償退出統一經營、自改自建合作經營三種模式,將村民閒置的32處宅基地、園田地改建成獨具朝鮮族特色的民宿、餐廳、廣場等場所,大力發展具有田園風光和民俗特色的鄉村旅遊業,村容村貌大幅改善,村集體經濟明顯增收,使空心村變成美家園。
曙光村朝鮮族特色民宿 供圖 雙陽區委宣傳部
自2023年8月曙光村一期工程主體完工至今,曙光村共計接待遊客超百萬人次,集體經濟收入超百萬元,實現了産業提檔、環境提標、發展提速的蝶變。做優一産,做強二産,做活三産,曙光村“三變”促“三融”的創新模式成為推進鄉村振興的有力舉措,更是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有效探索。(文 王青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