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個種植養殖基地 帶動延邊州邊境村特色産業蓬勃發展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4-12-10 13:46:30

  走在延邊768.5公里的邊境線上,連成片的人參大棚一眼望不到盡頭,成群的延邊黃牛悠閒地吃草散步……無不彰顯著延邊州邊境村種植養殖業的興旺發達。

  種植業和養殖業是農村發展的根本,也是農業生産的兩大支柱。在延邊州5個縣(市)的邊境村裏,分佈著9個已成規模、各具特色的種植養殖基地。在當地黨委、政府以及各級農業等部門的引導下,廣大群眾大力發展相關産業,引進推廣新技術、新品種,全力推進鄉村振興。

  種植業根植沃土 邊境村生機盎然

  人參是百草之王,是吉林寶貝,也是延邊的獨特標識。按照吉林省委、延邊州委關於推動人參産業高品質發展的戰略部署,延邊州以“基地穩參、工業強參、科技活參、品質立參、市場興參”五大工程為主線,圍繞人參的研究規劃、種源開發、標準化種植、精深加工、市場行銷等做足産業發展文章,延邊人參産業發展後勁十足。

9個種植養殖基地 帶動延邊州邊境村特色産業蓬勃發展

種植基地裏的人參 供圖 延邊州委宣傳部

  樸相范曾在韓國種植了18年人參,有著豐富經驗的他回到延邊後,選擇在龍井市開山屯鎮的邊境村——愛民村,成立人參栽培專業合作社,“年紀大了,一心想回到延邊來。這個村的溫度、光照、土壤、水分等自然條件,都非常適合種植人參。”返鄉創業是樸相范多年的夢想,國家對邊境村的扶持力度也讓他信心倍增。雖然地處偏遠,但基地經常會迎來各級政府部門、人參産業專家服務團的服務指導。基地裏的參棚總面積200余畝,種的都是2年到6年生的人參。樸相范説:“這塊基地採用植物提取物來防黑斑病、灰霉病等,更為安全。”在延邊大學等部門專家的幫助下,該基地走在同行業前列,還成功向省裏申報了科技項目。

  3個種植業基地裏有2個是人參基地,另1個是位於奶頭山村以種植木耳為主的菌類栽培基地。小小木耳紮根邊境村,成為延邊木耳大産業的一員,正在為帶動當地村民致富蓄積力量。

  養殖業活力四射 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

  日前,農業農村部公佈2024年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名單,“延邊黃牛”入選。在邊境村的6個養殖基地中,有3個是黃牛養殖基地,已經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家中有牛,生活不愁。在琿春市的邊境村——太陽村,基地裏的延邊黃牛享受著高規格待遇,聽音樂、享按摩、喝溫水、睡軟床……冬日的牛舍裏,一頭頭吃飽喝足的黃牛正趴在它們的“席夢思”上聽著音樂閉目養神。

9個種植養殖基地 帶動延邊州邊境村特色産業蓬勃發展

延邊黃牛 供圖 延邊州委宣傳部

  “你看他們趴窩的‘軟床’,就相當於我們睡的床墊,是用海綿墊和地膠製作而成。牛舍應用智慧刮糞系統自動清理糞便,可保持環境整潔,還配備了音響、按摩刷、恒溫水槽等,讓牛在愉快的環境中成長,有助於提高肉質。每頭牛還有專屬‘身份證’,來源可追、去向可查,可增益品牌價值。”工作人員介紹道。

  該延邊黃牛項目計劃總投資9.77億元,可年存欄成品牛1.5萬頭。該項目實行“放母收犢”聯農帶戶模式,即村民以每頭1.8萬元的價格購買企業母牛,企業以每頭1.2萬元的價格回收牛犢,去掉一年飼養成本等費用,村民可獲純利潤約4000元。村民還可將自行購買的黃牛交由企業寄養,每年可獲得固定收益2000元,解決村民的後顧之憂。太陽村黨支部書記黃松漢介紹:“未來,基地還將採取‘現代養殖+旅遊’新模式,打造延邊黃牛文化研學基地,預計年接待研學人員2萬人次,有力促進太陽村人氣集聚。”

  黃牛、冷水魚、雪鵝、生豬……畜牧、水産等養殖業的發展壯大,在延邊的邊境村攪動一池春水,並輻射帶動了附近邊境村的發展,增加了村民的務工收入。千里邊境線上,一個個富民産業基地正在興起,一幅幅黨建強、産業興、環境美、生活好、邊疆穩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文 程丹)

編輯:王巍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