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守護“黑土糧倉”有了行動“指南”
來源:長春日報  |  2025-01-13 10:34:08

  原標題:我市印發《長春市黑土地保護技術指引》 守護“黑土糧倉”有了行動“指南”

  肥沃且稀有的黑土地,被稱為“耕地中的大熊貓”。日前,長春市黑土地保護監測中心印發《長春市黑土地保護技術指引》(以下簡稱《指引》),從分區保護、耕作技術、沃土培肥、綠色防控、機械裝備、監測評價等8個方面,為黑土地保護提供全面、科學、可行的技術指導。

  作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産基地,長春市位於東北黑土地核心區,黑土區耕地面積達2597.76萬畝,約佔全市耕地面積的95%。《指引》立足長春地區黑土地實際情況,遵循科學保護合理利用的原則,提出一系列用地養地技術措施,致力於解決黑土地“變薄、變瘦、變硬”的問題,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

  “結合當前黑土地保護利用的現狀和特點,我們組織20余名業內專家、基層農技人員,參與《指引》的編制修訂,並經過了多次論證。”長春市黑土地保護監測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指引》將供各地結合實際參考運用,引導廣大農業生産經營主體更加自覺主動地保護黑土地,提升全市的黑土地保護成效。

  這份《指引》中,將全市黑土地區域保護總體空間格局劃分為三大區域,因地制宜守護“黑土糧倉”——

  在農安東南部、公主嶺中東部、德惠全境、榆樹大部分、九台中西部等中部提質培肥區,以構建科學合理的耕作方式和培肥地力為主要方向,開展深翻、深松、免耕或少耕、秸稈還田等綜合配套技術,遏制耕地品質退化,不斷鞏固和提高土壤肥力水準。

  在農安西北部、公主嶺西北部等西部半乾旱改良區,以節水保墑、培肥地力、風蝕治理、阻控鹽鹼障礙因素為重點,採取秸稈覆蓋留高茬還田免(少)耕、增施有機肥,配套節水灌溉以及水肥一體化等技術模式,不斷優化調整種植結構,實現用地與養地相結合。

  在九台東南部低山丘陵區、雙陽東南部低山丘陵區等東部水土保持區,重點控制水土流失、遏制面源污染、阻控土壤酸化,對養分易流失的耕作區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及林下植物資源高效開發利用模式;坡耕地推廣秸稈覆蓋壟作、免耕播種、科學輪作等措施,增強水土流失防禦能力,不斷提高土壤保肥性能。

  增加黑土耕層厚度解決“變薄”問題,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解決“變瘦”問題,改善土壤結構解決“變硬”問題……《指引》中,緊緊圍繞補充黑土地有機質這一核心要素來提升黑土地品質——

  通過實施秸稈還田、施用秸稈堆漚肥、拋撒生物菌劑等措施,有效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實施保護性耕作、輪作、深松等措施,有效改善土壤結構,調節和恢復土壤蓄涵能力;通過科學施肥、施藥,提高肥藥利用率,避免因過量施用導致土壤性狀惡化、環境污染等問題。

  “從生産實踐來看,保護黑土地需要多種技術模式集成運用才能達到較為明顯的效果。”該負責人表示,《指引》將進一步明確黑土地保護利用的規範性要求,對不同的黑土地保護技術類型、區域模式、作業標準等進行了細化和界定,推動了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的有機結合。(記者 梁闖)

編輯:王巍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