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第一滴融雪墜入冰縫時
長白山區開始慢慢甦醒
冰層深處傳來細密的碎裂聲
蟄伏了整個冬季的溪流忽然開口説話
細細低語著春天的到來
本組攝影:郭亮
長白山區的天氣剛剛轉暖
一種珍稀的鳥類從遙遠的南方回到了它們世代繁衍的這片森林
中華秋沙鴨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1000多萬年
作為第三紀冰川期後殘存下來的物種
是瀕危物種
與大熊貓齊名
被稱為“鳥類活化石”“鳥中大熊貓”
來源:新華社
攝影:郭亮
生命的“初躍”
長而窄的嘴刺破平靜的水面
冠羽如墨色流蘇在風中輕揚
羽間鱗紋似水墨浸染的祥雲
這是獨屬於中華秋沙鴨的東方美學
它們是自然界最嚴苛的考官,喜歡在森林茂盛、水流平緩、水質清澈、食物充沛的河流岸帶棲息覓食。
所謂“良禽擇木而棲”,吉林省東部林區,是中華秋沙鴨最理想的營巢環境。這裡森林廣袤,溪流縱橫,水質清澈,水中的冷水魚類豐富,杜父魚、柳根魚、七鰓鰻等是中華秋沙鴨的主要食物。
本組攝影:郭亮
每年3月中旬到5月底,中華秋沙鴨進入繁殖期。吉林為中華秋沙鴨設置了大量人工巢箱,以滿足中華秋沙鴨的繁殖需要。5月,一巢中華秋沙鴨寶寶剛剛破殼,24小時左右,就必須從高大樹洞跳出,跟隨著媽媽到水中覓食。
這,是它們生命中的第一次“飛翔”,像一團團毛茸茸的蒲公英,跌跌撞撞地!
而中華秋沙鴨媽媽,正用一聲聲鼓勵,讓孩子鼓起勇氣。
這一幕驚險的“跳巢儀式”,已在此地上演了不知多少次。
而此刻,它們身下的溪流清澈明亮,把中華秋沙鴨身上的鱗紋映得分明。
本組來源:圖蟲創意
“吉羽”棲“吉水”
中華秋沙鴨在吉林省的棲息地主要集中在松江河、二道白河、撫松、靖宇、樺甸、長白縣,有時輻射到吉林市,這些地方都有繁殖記錄,目前松江河的慢江和二道白河分佈量最大。
中華秋沙鴨主要捕食魚類,當雛鳥們開始學習捕魚時,它們並不知道,這片土地的生態密碼正被寫入更宏大的敘事。
生態作家、野生動物保護志願者陳鳳華創作的兒歌《我是中華秋沙鴨》中寫到,“給魚兒最好的水,給鳥類最好的空氣,給野獸最好的森林,長白山是中華秋沙鴨的祖邦,也是長白山人的祖邦,保護好自然,就是保護好人與自然的祖邦。”
這幾年,越來越多的中華秋沙鴨飛到長白山,繁殖期全省的中華秋沙鴨數量也在逐年遞增。不僅僅是長白山地區,吉林越來越多的地方也為中華秋沙鴨提供了更多的生存空間。
本組攝影:郭亮
凝視與守望
中華秋沙鴨的飛行軌跡與綠水青山的圖景悄然重合。
它們的遷徙是生態晴雨錶,2022年監測數據顯示,吉林省觀察到的中華秋沙鴨數量達600余只,較比2018年觀測到的種群數增長了近300隻;2023年,在吉林省繁衍停歇的中華秋沙鴨已有600多只,是5年前的1倍多。
人類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保護它們,空氣、水環境、土壤環境品質……這一切都在悄然發生著向好的變化。(記者 李易書)
來源:圖蟲創意
本組攝影:郭亮
當一批批秋沙鴨振翅北歸
長白山的春意正在一點點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