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老兵張學芝:保家衛國 拼了命也值得!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5-07-02 16:12:12

視頻製作:孫兆領

  “我是1944年5月1日在山東威海當的兵,那時候當兵就一個想法,就是把侵略者趕出中國,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近日,97歲的抗戰老兵張學芝説起自己的烽火歲月,依然格外興奮,樸實的話語中道出了參軍的初心。

  1928年,張學芝出生在山東乳山的一個小山村。記憶裏,童年總是與饑餓相伴,吃糠咽菜是常態。這個僅有百餘戶的村落,卻有半數家庭都是烈屬,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犧牲與抗爭早已融入村民的血脈。16歲那年,張學芝毅然和村裏其他青年人一樣,懷著保家衛國、過上好日子的想法,扛起鋼槍,踏上趕走侵略者、保家衛國的征程。

抗戰老兵張學芝 攝影 李強

  1945年,張學芝和戰友奉命駐守一個島嶼。“這個島東西八里地,後面是懸崖,前面是平原,沒有人,動物也很少。”老人用雙手比量著島嶼輪廓,手掌上的老繭與疤痕訴説著曾經的艱辛。這座看似荒蕪的島嶼,在戰略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一天下午兩點鐘左右,兩艘日本侵略者的軍艦撕破海平面,引擎轟鳴如巨獸低嚎,試圖登島。“準備戰鬥!”隨著班長一聲怒吼,張學芝和戰友們迅速隱蔽進入由沙袋與珊瑚礁堆砌的掩體中。“當時就一個想法,死也不能讓侵略者登上島嶼。”張學芝説。子彈在他和戰友們的頭頂呼嘯而過,礁石掩體被子彈擊碎後四處橫飛,張學芝和戰友利用掩體頑強抵抗。經過激戰,日軍的槍聲漸漸稀疏,一艘艘登陸艇調頭逃竄。“我們不要命地打,敵人也怕啊。”張學芝説。

  1947年,張學芝隨部隊轉戰到煙臺,因在多次戰鬥中表現英勇,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産黨,成為連長身邊的通訊員。也就是在這一年,一場阻擊戰在他記憶深處刻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記。那是個暴雨如注的日子,張學芝所在連隊奉命堅守陣地,面對裝備精良的敵人,全連70余名戰士毫無畏懼地投入戰鬥。敵人發起三次猛烈衝鋒,張學芝和戰友們一次又一次將敵人擊退,激烈的戰鬥過後,連隊僅剩20余人,彈藥也即將耗盡。關鍵時刻,連長命令張學芝向營長求援。張學芝冒著傾盆大雨突圍找到營長,得到的回復卻是:“沒子彈就拼刺刀,死也要守住陣地!”

       帶著營長的命令,張學芝又冒雨返回陣地,當他找到連長時,曾經並肩作戰的戰友們大多已壯烈犧牲,陣地上只剩下他和連長兩人。連長身負重傷,張學芝毫不猶豫地背起連長。而他們這邊,曾經70多人的連隊,如今只剩下他和連長。撤退過程中,張學芝手握最後一枚手榴彈,做好了與敵人同歸於盡的準備。暴雨越來越大,也為他提供了掩護,最終死裏逃生。

  1952年張學芝隨部隊入朝作戰。作為地面防空人員,他經歷了敵軍飛機的狂轟濫炸。“白天躲防空洞,晚上搶修工事,吃的是炒麵就雪水。”他回憶,一次夜間行軍時,敵機投下照明彈,“整個山谷亮如白晝,我們趴在地上一動不動,等炸彈炸完接著走。”

  張學芝先後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在戰鬥中,他右臉被刺刀刺傷,左手被子彈打穿,至今左腿內仍有彈片異物。“保家衛國,趕走侵略者,拼了命也值得!”張學芝説。

  如今97歲的他仍堅持每天聽廣播、看新聞。談及現在的生活,老人眼裏泛光:“四個菜一個湯,吃得好、睡得香,共産黨待我比親人還親。”每當翻出舊照,張學芝總會念叨犧牲的戰友,“有現在這樣的好日子,我們當年的血沒有白流。”

  從膠東半島的抗日烽火,到白山黑水的建設征程,張學芝用一生詮釋了“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那些刻在皮肉裏的傷疤,那些泛黃照片裏的堅毅眼神,都是一個民族永不褪色的精神印記。正如老人常説的:“只要有人記得,我們的故事就不會老。”(文 崔釋遠)

編輯:楊薇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