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驕陽傾萬芒,繁花綻蕊溢清芳。
又是一年七月至,延邊大地風景如畫。行走其中,滿眼儘是蔥蘢濃郁、蓬勃生長的熱烈景象。
“紅太陽照邊疆,青山綠水披霞光,長白山下果樹成行,海蘭江畔稻花香……”熟悉的旋律在耳畔輕輕響起,瞬間將記憶拉回到十年前的那個重要時刻——2015年7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延邊考察調研,在和龍市光東村村部聽到歌曲《紅太陽照邊疆》,看到翩翩起舞的村民,稱讚朝鮮族群眾舞蹈跳得好。
10年來,延邊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關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論述,旗幟鮮明地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全州各項工作的主線,深入實施“鑄魂賦能、文化浸潤、興邊富民、互嵌交融、穩邊固邊”五大工程,連續5次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
如今,延邊各族人民如同石榴籽般緊緊相依、團結一心,為奮鬥而攜手並進、為繁榮發展而齊心努力,共同演繹著一支最美的民族團結進步之舞。
融合特色,在文化傳承發展中聚人心
“延邊博物館是國家二級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1.5萬件(套)……”隨著暑假臨近,延邊博物館迎來了客流高峰。展廳裏,講解員金紅艷聲情並茂地為遊客講解。
延邊地區豐富的文化遺産與獨特的民俗風情,賦予了延邊博物館別具一格的民族特色。館內陳列的一件件珍貴文物、一個個精心佈置的展品,生動詮釋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在延邊這片土地上的發展歷程,更是延邊社會變遷、民族融合、文明交匯、文化互鑒的鮮活見證。
2015年7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延邊,一下飛機便前往延邊博物館,聽取延邊州總體情況介紹,並參觀了延邊州成就展和朝鮮族民俗展。
10年間,延邊博物館共投入6000余萬元資金用於文物保護與展陳優化等;接待觀眾200萬人次,講解3萬餘場;完成112件(套)珍貴文物三維掃描採集和540件(套)文物二維照片採集工作;開展“流動博物館”“小小講解員培訓班”“愛國主義宣講團”“七彩課堂”等各類教育活動600余場,覆蓋青少年2萬餘人。
“把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學習好、貫徹好、落實好一直是我們的重要工作。”延邊博物館副館長許家強説,延邊博物館在做好文物保護的同時,深入挖掘文物背後的故事,創新文物活化利用方式,努力講好多元璀璨、內涵豐厚的延邊新故事。
10年來,延邊州持續打造“人人參與、處處有形、事事可感”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域體驗區,全方位呈現延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全景式展現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延邊大地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
今年“五一”假期,延邊博物館創下建館以來單日1.8萬人次的觀眾參觀量;全州8個縣(市)館區相繼完善;光東村入選全國“文化和旅遊賦能鄉村振興十佳案例”;延吉市中國朝鮮族民俗園年接待遊客300余萬人……這一系列成果,正是延邊州把傳承歷史文脈與講好民族團結進步故事有機結合的生動實踐。
挖掘共性,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潤民心
走進琿春絲綢之路渤海古鎮,壯觀的倣古建築群再現了唐代渤海國的風貌,一磚一瓦都透著厚重的歷史氣息。蜿蜒的河道、長廊與橋梁等景觀相映成趣,讓遊客仿佛穿越時空,置身於渤海國之中。
“這裡的建築真漂亮,我們玩得非常開心!”遊客鄭濤是附近的居民,今天特意帶著家人前來遊覽。他坦言,雖然在這裡生活了30多年,但對渤海國的了解並不多。“來到古鎮既放鬆了心情,又了解到咱東北地區自古就是中華文明大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體驗特別有意義!”他笑著説。
絲綢之路渤海古鎮是琿春市第一個文旅綜合體,始建於2022年8月,于2024年9月底完成建設並投入運營。該項目深入挖掘唐代渤海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生産生活、對外交流等史實,現已打造成為追尋歷史記憶、感悟中華文化、增進民族團結的教育實踐基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文化是主幹,各民族文化是枝葉,根深幹壯才能枝繁葉茂。”
10年來,延邊州牢牢把握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係,深入實施文化浸潤工程,注重從文物保護和利用中傳承弘揚中華文化,積極構建具有延邊特色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敘史體系、敘事體系、話語體系,充分展現各民族共同締造統一國家的歷史經緯,讓中華文化通過實景、實物、實事得到充分展現、直抵人心。
互嵌交融,以推動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築同心
手中洞簫輕抬,鼓聲應和著節拍輕快跳躍,悠揚的簫聲融合朝鮮族長鼓特有的韻律,交織成一曲美妙動聽的樂章……
“這曲子叫《紅太陽照邊疆》,是我們的拿手曲目。”朝鮮族群眾金大娘放下鼓槌,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她熱情地介紹道,“那個吹簫的是我老伴兒,打鼓的有我鄰居漢族妹子——咱們各族兄弟姐妹湊一塊兒,就圖個高興,更盼著祖國越來越好!”
7月1日,在延吉市北山街道丹英社區二樓活動室,十幾位社區居民圍坐成圈,共同演奏歌曲,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祖國未來的美好祝願。
漢族、朝鮮族、回族、滿族……在總人口約7900人的丹英社區,各族群眾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民族團結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
“咱得把各族居民經常聚到一塊,用各種活動把民心聚起來,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大夥兒日常生活裏紮下根。”丹英社區黨委書記兼居委會主任王淑清説。
互嵌是交融的必要途徑,交融是長期互嵌的自然結果。10年來,延邊州堅持從居住生活、工作學習、文化娛樂等日常環節入手,從解決就業、教育、醫療等民生問題做起,統籌城鄉建設佈局規劃和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深入實施互嵌交融工程,創造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推動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目前,延邊州已建設190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三共四同”互嵌式社區。在全州社區內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創業支持平臺等載體,著力提供法律維權、創業就業等方面幫助,促進各族群眾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
十年砥礪奮進,延邊大地舊貌換新顏;十年團結一心,各族兒女攜手譜新篇。紅日高懸,照亮了延邊每一寸土地,也溫暖了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房。未來,延邊州將繼續高舉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旗幟,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勇前行,在延邊大地綻放出更加絢爛的民族團結之花。(作者:邱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