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鎮賚縣東屏鎮42萬隻大鵝步入成長後期,即將分批上市。作為擁有10多年養鵝歷史的“專業村”,東升村以35萬隻的養殖規模,在全鎮發展大鵝産業中,是當之無愧的“主力軍”。今年,該村的養鵝戶增加至36戶,養殖量較去年增長近七成,預計總産值將突破4900余萬元。
東升村的大鵝養殖以三花白鵝、霍爾多巴吉鵝為主打品種,這兩類鵝憑藉肉質鮮嫩、蛋白質含量高、脂肪與膽固醇含量低的特點,在市場上備受青睞。
“你看這鵝,羽毛亮得像鍍了層銀,摸起來滑溜溜的跟錦緞似的!”養殖戶王力雙手抓住一隻白鵝的翅膀,用力一提溜,那圓滾滾的身子像個飽滿的白燈籠。
“我今年養了1萬隻,照這長勢和行情,20萬元穩穩揣進兜!”王力把大鵝輕輕放回鵝群,轉身拍了拍身上的草料碎屑。養殖過程中,王力和養殖戶們嚴格遵循120天的科學培育週期,目前這批大鵝體重已普遍達到9斤,再有15天便可出欄,主要銷往哈爾濱、大慶、長春等周邊城市。
發展大鵝産業,科學養殖是關鍵。在養殖場地選擇上,東屏鎮嚴格把關,優先挑選地勢高、排水良好的黃壤或砂壤土地,且周邊要配備清潔水源,充分滿足大鵝飲水與洗浴需求。
為解決養殖戶的場地難題,東升村黨支部主動作為,挨家挨戶開展調研,結合實際情況篩選出合適的養殖場地,成功破解了制約産業發展的瓶頸,形成了規模化養殖效應。
當地還積極指導養殖戶按照高標準建設雛鵝舍:地面抬高25至30釐米並進行硬化,有效防潮防鼠;同時配備供暖設備,確保雛鵝舍初始溫度穩定在28至30℃,之後每週逐步降溫,為雛鵝營造出適宜的生長環境。
“打從雛鵝進棚那天起,技術員三天兩頭來瞅,控溫、防疫、喂食,哪樣都手把手教。心裏有譜,幹活有勁,這錢掙得敞亮!”王力説。
“我們建立了嚴格的防疫制度,定期對墊料進行消毒,按時為鵝群接種疫苗,一旦發現病鵝,立即隔離治療,全方位保障鵝群健康。”東屏鎮畜牧站負責人劉年華介紹,他們從技術培訓到防疫指導,對養殖環節實施全程跟蹤服務,全力保障全鎮42萬隻大鵝的茁壯成長。
“通過統一規劃,‘東升大鵝’這塊招牌愈發響亮了。”東升村黨支部書記王傑表示,下一步,村裏將繼續完善産業鏈條,推動養鵝産業朝著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方向大步邁進,讓更多養殖戶走上增收致富的快車道。
“目前大鵝産業發展態勢十分理想,未來養殖規模還將進一步擴大,鎮裏也正在規劃大鵝深加工項目,力求進一步提高農民收入。”東屏鎮相關負責人表示。
近年來,從雛鵝選育到科學管理,從場地保障到市場對接,東屏鎮以東升村為示範,創新採用“黨支部+養殖戶+技術支持” 的發展模式,成功將養鵝産業打造成村民增收的 “金路子”。(作者:張磊 尹雪 通訊員 王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