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的年輪刻下第二十道印記,一座被車輪推動著前進的城中之城,矗立在長春西南百餘平方公里的版圖上。
在時光的河畔,我們聽見鋼鐵交響中那些溫暖的心跳,看見宏偉藍圖裏那些生動的面孔。
六位見證者,六種人生軌跡,共同見證汽開區的發展經緯。
這裡有投身崗位二十年如一日的老同志,案頭文件摞成歲月的高度;
有人在三尺講臺播撒希望,讓工匠精神在新生代心中發芽;
跟隨社區書記走過街坊鄰裡,將基層治理繡出溫情針腳;
警徽閃耀在街頭巷尾,民警用腳步丈量出平安的周長;
企業家以創新為引擎,在廠房車間書寫産業報國的誓言;
企業退休幹部笑談往昔,掌紋裏還留著生産線的溫度。
《新時代 我與汽開》系列專題——每一個故事都是時代長卷上的精彩筆觸,透過六位親歷者的視角,聆聽時光深處的迴響,翻閱這部用青春與熱血書寫的不朽傳奇。本期人物——一汽退休幹部,黨偉光。
年過七旬的黨偉光緩緩展開一張已然泛黃的一汽老廠區照片,“這就是當年的1號門。”如今,這裡已是長春汽開區百餘平方公里版圖中的一部分。
這位“老汽車人”,親歷了企業從計劃經濟邁向市場經濟的每一個關鍵轉折。從一線工人、黨員、幹部,一步步成長為高級管理者,他的人生與一汽的發展軌跡緊密交織。“我做了一輩子的汽開人。”説這句話時,他的眼中依然有光。
四十餘年來,他系統地收藏了與一汽相關的歷史物件數千件:建廠初期的老照片、印有第一代國産汽車的電影海報、解放卡車的早期模型,甚至報道汽開區成立的報紙……這些老物件在他手中匯集成體系,不少已成為絕無僅有的孤本。
“總有人問我,收藏這些是為了什麼?”黨偉光捧出他編著的《一汽人的記憶》,語氣沉靜而深遠,“但你看看,從第一個零件到第一輛整車,從一座工廠到一座城市,這是一代又一代人用奮鬥寫就的歷史。”
這本書,仿佛是他與歲月對話的見證。每一張圖像的今昔對比,每一段文字的細心注解,不止于地理變遷,更是一個國家工業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時代縮影。
集郵,是他另一項持續半生的熱愛,方寸之間,可見中國汽車工業與汽開區的發展歷程。
如今雖已退休,他仍常常自稱是“退休了的年輕人”。因為他依然活躍在檔案館、學校、培訓的講臺之間,不斷把這些收藏背後的故事,講給更多願意傾聽的人。
也許對黨偉光來説,他所守護的從來不只是舊物,更是一種精神的底稿——傳承汽車文化、講述汽開精神。
“每一步跨越,都是汗水與智慧的結晶。”而他,正是那個始終俯身撿拾、細心擦亮,並將這些結晶一一傳遞到後人手中的人。(高龍安 孫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