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貴彬,1990年3月入伍,1993年12月退役。服役期間,榮立三等功2次,曾被評為“紅旗車駕駛員”。2002年其駕駛的計程車輛獲松原市城市出租汽車協會“雷鋒車”稱號;2003年先後獲評“松原市十大文明市民標兵”“的士之星”等榮譽稱號;2021年獲前郭縣“最美退役軍人”稱號;2023年獲評前郭縣“民兵軍事訓練先進個人”“最美志願者”。現任吉林省前郭縣前郭爾羅斯鎮人民政府退役軍人服務科退役軍人專項崗工作人員。退役後,他紮根服務崗,精準發放5000余張優待證,志願服務超1000小時,用行動詮釋“退役不褪色”。

剛入伍的唐貴彬 供圖 吉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
軍營淬火 他成為救人于危難的勇士
1990年3月,19歲的唐貴彬懷揣著“像父親一樣當軍人”的理想,穿上軍裝奔赴內蒙古大興安嶺森警支隊。新兵連的第一堂“課”就給了他一個下馬威——疊出“豆腐塊”般的內務。3月天寒地凍,為了讓被子有形,唐貴彬從被子上的一條線開始,到一個面,再到整個“豆腐塊”……憑著這股不服輸的勁,他所在的班被評為“內務標兵班”,而他的手也留下了當時磨出的繭子。
新兵訓練結束後,唐貴彬成了大興安嶺森警支隊首屆無線電報話員。在某森警大隊,沒有電話,他守著無線電臺,成了支隊與各中隊的“生命線”。防火期裏,每小時一次的通訊聯絡從不間斷,哪怕深夜裹著軍大衣凍得發抖,他也會準時按下通話鍵。
1993年9月,已是邊防七團汽車駕駛員的唐貴彬,在一次煤炭運輸途中遇到有人攔車呼救:“小煤窯出事了!”他沒多想,立刻把車開向事故現場。現場混亂,他跟著煤礦領導一起抬傷員、清障礙,還把自己的車當成臨時救護車,爭分奪秒把傷員送進醫院,最終兩人脫離生命危險、四人得到及時治療。這一次,他又多了一枚三等功勳章,而他總説:“穿上軍裝,就該衝在前面。”

退伍後的唐貴彬 供圖 吉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
本色不變 他成為拾金不昧的文明市民標兵
從部隊退役後的唐貴彬被分配到前郭縣糧食系統工作。1997年,因工作崗位調整,他開上了計程車。方向盤一轉,他把軍營裏的“守規矩、講奉獻”也帶到了車廂裏。2001年7月28日中午,他在清理車廂時發現前腳踏墊上有個黑色手包。“肯定是乘客落下的。”他先給當地交通電臺打電話求助,等了20分鐘沒消息,他打開包一看,裏面有票據、身份證和大量現金,還有一張存著7.3萬元的銀行卡。
“這麼多錢,失主肯定急壞了。”唐貴彬立刻停了營運,坐在車裏回憶乘客的路線:是去單家圍子廣告牌附近“興原農用物資經銷處”的那位顧客!他按著記憶找過去,果然見到了正急得團團轉的失主。失主掏出一疊錢要謝他,唐貴彬擺著手拒絕:“我是當過兵的人,不是自己的錢,一分也不能要。”
這不是唐貴彬第一次拾金不昧。在計程車行業幹了20多年,他拾到的現金、手機等財物總價值超過二十余萬元,每一次都親手還給失主。2002年,他的車被松原市城市出租汽車協會評為“雷鋒車”;2003年,他又成了“松原市十大文明市民標兵”。有人問他為啥總這麼“傻”,他笑著説:“車廂雖小,也是服務人的地方,不能丟了軍人的本分。”
貼心服務 他成為老兵們的“暖心戰友”
“自己是退役軍人,更懂戰友們的需求。”2021年,前郭縣城鎮下崗職工退役軍人再就業工作啟動,唐貴彬選了前郭鎮政府退役軍人服務科的專項崗。為了做好工作,他從頭學起電腦操作,戴著老花鏡對著教程練操作,直到能熟練幫60歲農村籍退役士兵申報優撫待遇、為退役軍人建檔立卡、辦理光榮牌懸挂。
2022年,無兒無女的帶病回鄉退役軍人老孟突發疾病,唐貴彬接到通知後立刻和同事趕過去。老孟身邊沒親人,他們把人從病房抬上救護車,跑前跑後辦轉院手續、做檢查,還雇了護工幫老孟擦身體、照顧生活。老孟病故後,唐貴彬和同事忙到深夜11點多,才把後事安排妥當。
2023年,優待證發放工作開始,面對種種困難,唐貴彬想出了“編號核對法”:他一個人對著名單,逐人核對信息,找出經辦人,再按社區分類編號,還做了電子版表格讓社區拷走。社區工作人員拿著編好號的優待證,直接就能發放。截至2025年8月,他經手發放的優待證達5058張,沒出一次差錯。
唐貴彬曾是前郭縣人武部應急連的基幹民兵,訓練時從來不怕苦累;他也是吉行軍志願服務隊的一員,帶著團隊慰問抗美援朝老兵、給學生講愛國故事,他的吉行軍志願服務時長100多個小時,總志願服務時長超1000小時。“若有戰,召必回;若有需,我必在。”這是他常説的話,也是他作為最美退役軍人,用一生踐行的承諾。(吉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