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吉市朝陽川鎮龍盛村,有這樣一位與眾不同的農民——他沒有受過專業機械培訓,卻憑著勤奮和執著發明出一台臺改變農村生産方式的農機設備,先後榮獲12項國家發明專利。他就是被鄉親們稱為“農民發明家”的金泰旭。

金泰旭操作自主研發的農機設備 供圖 延吉市委宣傳部
在金泰旭的農家院裏,停放著各類由他自主研發的農機設備:育秧盤水稻插秧機、水稻缽苗精細插秧機、多功能精量施肥旋耕播種一體機等。每一台設備都凝聚著他多年的心血,也讓農民們從繁重的勞作中解放出來。
金泰旭出生在龍盛村一個普通家庭,1978年初中畢業後,他便回鄉務農。上世紀90年代初,他曾赴俄羅斯經商,但無論走多遠,心中始終牽掛著家鄉。1998年回國探親時,他看到村中勞動力緊缺,年邁的老人仍然彎腰插秧,那一幕深深觸動了他。看著父輩們在烈日下勞作的身影,他暗下決心——要發明一種能讓農民“直起腰”幹活的機器。
然而,發明之路並不平坦。沒有專業知識,沒有設計圖紙,金泰旭只能靠一支鉛筆在紙上勾畫構思。一次次失敗、一次次改進,經過無數個不眠之夜,他終於研製出了第一台“人手模倣插秧機”。這臺設備的工作效率相當於三人同時作業,極大地減輕了勞動強度,也為村民節省了大量時間。

金泰旭所獲專利證書 供圖 延吉市委宣傳部
“那時候啥都不懂,連專利申請都要一點點學。”金泰旭回憶説,那時自己對電腦一竅不通,只能一邊學習一邊摸索。經過幾個月的努力,他成功通過了國家知識産權局的專利審核。這份沉甸甸的證書,不僅是對他辛勤付出的肯定,更點燃了他持續創新的信念。
此後,金泰旭將自家倉庫改造成“實驗工坊”,與木板、鐵塊、廢舊零件為伴,日夜鑽研,平均每天只睡三小時,卻從未感到辛苦。“能讓農民省心省力,就是最大的快樂。”金泰旭説。
2010年,他又成功研製出多功能精量施肥旋耕播種一體機,實現施肥、旋耕、播種、覆土等多項工序“一機完成”,進一步提升了農業機械化水準。隨後,他發明的拖拉機前後通用可拆裝式懸挂鏟車機構,讓農民能以更低成本實現多種作業功能,深受歡迎。
金泰旭的發明改變了村民的生産方式,也引起了農業部門和科研機構的關注。如今,他的作品不僅應用於延邊各地,還成為吉林省農業機械創新的典型案例。
金泰旭的成功,離不開妻子許明順的支持。作為村幹部的她起初擔心丈夫“走火入魔”,後來被他的堅持和成果打動,成為他最堅定的支持者和助手。
如今,金泰旭已是“吉林省鄉村振興優秀人才”“十佳鄉土專家”,他的名字還被收錄進《中國專家人名辭典》。但面對榮譽,他始終謙遜如初。“我只是一個農民,只想讓更多鄉親受益。”這位“田野裏的發明家”用最質樸的語言詮釋了科技創新的初心。
在鄉村振興的時代征程中,像金泰旭這樣腳踏實地、心懷熱愛的農民發明家,正用智慧與堅守,為新時代的農業插上騰飛的翅膀。(文 金洪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