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吉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特色産業    |    市州新聞    

2023年長春市民營經濟高品質發展行動計劃“新鮮出爐”
2023-01-30 09:18:52來源:長春日報責編:胡曉萌

2023年長春市民營經濟高品質發展行動計劃“新鮮出爐”_fororder_29日,長春市突出發展民營經濟暨推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品質發展大會召開。 孫建一 攝

1月29日,長春市突出發展民營經濟暨推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品質發展大會召開。 攝影 孫建一

2023年長春市民營經濟高品質發展行動計劃“新鮮出爐”_fororder_遲末 作

遲末 作

  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穩增長、促就業、保民生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讓民營企業創新源泉充分涌流、創造活力充分迸發,是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題中之義。

  1月29日,在長春市突出發展民營經濟暨推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品質發展大會上,長春市出臺了“2023年長春市民營經濟高品質發展行動計劃”。提出2023年,全市民營經濟工作要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指示精神,全面落實吉林省、長春市經濟工作會議和全省民營企業座談會安排部署,緊緊圍繞加快建設“三強市、三中心”,全力推進“六城聯動”目標任務,著力打造具有長春特色的民營經濟發展新模式,實現六個方面重點突破:在重要領域和重點産業上實現突破,激發民營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在轉型升級上實現突破,實現民營經濟總量和品質效益同步提升;在政策落實上實現突破,為民營經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在發展環境上實現突破,促進民營經濟市場化水準明顯提高;在創新能力上實現突破,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優勢的民營企業;在服務體系上實現突破,建立起適應民營經濟發展的要素服務體系。不斷激發民營企業發展活力,開拓民營經濟高品質發展新局面。

  按照新鮮出爐的“計劃”,2023年,全市民營經濟主營業務收入將達到1.35萬億,增加值達到3840億元,實繳稅金達到400億元,市場主體達到164.5萬戶。

  關鍵詞:全力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

  提升政務服務效能。深入推進減時限、減程式、減跑動,優化“一網通辦”“全程網辦”“掌上可辦”,實現政務服務“審批不見面”“辦事不求人”“最多跑一次”,全市政務服務事項承諾時限平均壓縮比例達到80%,即辦事項數量佔比達到50%。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進全程電子化登記和電子營業執照應用等服務措施落實,全年力爭新登記民營市場主體23萬戶以上,同比增長16.25%。其中,新登記民營企業8萬戶以上、新登記個體工商戶15萬戶以上。

  放開放寬市場準入。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則,鼓勵民營企業進入公共文化、社會事業、市政設施等公共服務領域,做到“應放盡放”“應開盡開”。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全市重點工程、重大項目建設,全年民營固定資産投資達到1100億元,同比增長5%以上。

  持續深化助企服務。貫徹落實“四個服務”安排部署,常態化開展“服務企業”專項行動,線下深化“萬人助萬企”和“四維度”包保助企全覆蓋,創新開展機關幹部“駐企”服務新模式;線上用好“長春親清政企關係”微信服務群,高效快速受理解決企業問題,做到秒接、秒應、周辦結,即時辦結率達到100%。

  關鍵詞:全力壯大民營經濟市場主體

  推動民營企業做優做強。啟動實施優質民營企業培育工程,強化政策、資金、人才等要素精準聚焦,“一企一策”推動全市百億級、十億級、億元級以上民營企業分別新增1戶、20戶、150戶;努力服務保障全市民營企業做大、做優、做強,全年百強民營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納稅、就業力爭同比增長10%、15%、2%。

  強化“四上”民營企業培育。充實入規升級培育庫,多措並舉、深度挖潛、強化激勵,支持民營企業小變大、大變強、“四下”變“四上”,全年力爭新增入規入統“四上”民營企業600戶。

  加快“專精特新”企業梯度培育。聚焦“專精特新”“3168”梯度培育體系建設目標(“十四五”末,全市“專精特新”培育庫企業3000戶、市級1000戶、省級600戶、國家級“小巨人”80戶),持續實施“十大提升行動”,培育認定一批專注細分市場、聚焦主業、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具有長春産業特色的“專精特新”企業,全年各級“專精特新”企業新增500戶以上,主營業務收入、納稅、就業同比增長18%、5%、3%。

  支持創新型企業發展。支持高新技術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和發展水準,發揮推動産業升級、引領經濟高品質發展帶動作用,培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全年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700戶以上,通過評價科技型中小企業1500戶以上。

  強化創業創新基地建設。圍繞重點産業、行業和重大項目,鼓勵民營資本、企事業單位投資創建一批專業化、精細化、高端化的創業創新基地,全年新增創業創新基地50個以上,新增在孵企業1000戶以上。

  關鍵詞:全力支持重點産業加快發展

  實施汽車産業發展攻堅。依託長春市國家級汽車集群建設,圍繞一汽整車生産及零部件配套,實施強鏈補鏈、新能源突破、創新驅動、智慧網聯等七大專項攻堅行動,推動更多民營企業進入主機廠零部件配套體系,全年完成産值1710億元,配套率達到63%,提升5個百分點。

  實施新興産業培育攻堅。支持民營企業進入先進裝備製造、光電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文旅、數字經濟等新興産業,加快培育一批帶動能力強、技術先進、投資規模大的民營企業。全年民營戰略性新興産業固定資産投資、産值分別增長5%、10%。

  開展服務業發展攻堅。推進數字經濟、平臺經濟快速發展,壯大金融服務、科創服務、人力資源、商貿物流、旅遊休閒、健康養老、文化娛樂、節能環保等八個重點行業,民營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8%以上。

  關鍵詞:全力深化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開展産業核心技術攻關。聚焦全市主導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加強核心技術攻關,開發一批具有創新性、引領性的新技術、新産品,全市民營企業R&D經費投入佔比(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的比重)高於全國平均水準0.5個百分點以上。

  抓好企業創新能力建設。打造一批國家級、省級、市級企業技術中心、産業技術公共服務平臺,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全年新增各級企業技術中心30個以上、産業技術公共服務平臺5個以上。

  支持民營企業數字化轉型。鼓勵和支持有需求、有意願的規上工業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開展數字化轉型,分行業、分階段推動400戶以上企業進行智慧生産線、智慧車間、智慧工廠改造,提升全市工業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智慧化水準。

  強化知識産權保護。簡化知識産權保護程式,加強對小微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人員以及創業者知識産權的保護,營造有利於自主創新的環境,全年新增發明專利1000項以上。

  關鍵詞:全力提升融資服務能力水準

  強化金融機構服務。落實支持小微企業再貸款再貼現管理政策,支持金融機構為民營企業提供以應收賬款、知識産權、機器設備等為擔保品進行融資,全年民營企業通過資本市場融資450億元以上。

  加大擔保支持力度。運用資本金注入、稅費減免、業務補助等手段,增強行業擔保能力,加大對民營融資擔保業務降費獎勵力度。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再擔保機構擔保費率低於1%,服務民營企業融資金額380億以上,服務企業1萬戶以上。

  加大企業上市培育。面向全市支柱優勢産業、戰略性新興産業、現代服務業等各類優秀企業,加強上市培育和輔導,支持屬地券商輔導機構為民營企業上門服務,加快企業上市進程,確保新增上市企業3戶,力爭達到7戶。

  關鍵詞:全力強化公共服務支撐體系

  培育優質公共服務平臺。圍繞融資服務、創業服務、人才培訓、事務代理、管理諮詢、信息網絡、法律服務、技術服務、電子商務、市場開拓等十大服務體系,加大培育引導力度,集中打造一批專業化服務平臺,全年新增省級以上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20個,年服務中小企業達5萬戶以上。

  服務企業人才隊伍建設。充分發揮長春市企業家學院和各類培訓機構作用,以“線上”“線下”相結合、“走出去”“請進來”相促進等多種方式,實施“大培訓、大講堂、大提升”、專題講座、沙龍論壇等各類培訓活動580期以上,全年力爭培訓人數不少於10萬人次,有效提升民營企業人才素質和水準。

  幫助民營企業開拓市場。組織民營企業參加國際、國內各類展會、訂貨會,開展商務交流、項目洽談、技術合作、産品推介等活動,全年組織參展活動20次以上,惠及企業500戶以上。

  加大政府採購支持力度。對於400萬元以下的工程採購項目適宜由中小企業提供的,採購人應當專門面向中小企業採購。達到或超過400萬元的工程採購項目中適宜由中小企業提供的,在堅持公開、公正、公平競爭和統一品質標準的前提下,預留份額達到40%。

  關鍵詞:全力強化工作推進保障

  強化民營工作高位統籌。切實發揮市突出發展民營經濟領導小組作用,定期召開專題會議,統籌協調各成員單位,落實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確保民營經濟工作持續、深化、高品質發展。

  實施綜合考核評價評估。從民營經濟主營業務收入、民營經濟增加值、民營經濟實繳稅金、民營企業戶數、個體工商戶戶數、民營從業人員等10項指標,開展各縣(市)區、開發區民營經濟綜合考核評價,考核評價結果作為全市地區績效考核的賦分依據。

  營造支持企業發展氛圍。開展百強民營企業家評選,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營造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的良好輿論氛圍,全年在主流媒體開展宣傳10次以上,宣傳典型民營企業家50人以上。加大政策宣貫力度,全年開展惠企政策宣講活動20次以上,惠及企業2萬戶以上,線上推送直達實現全覆蓋。(記者 徐微)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