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基層一線:“地毯式”登記 為人口大省精準畫像
來源:新華日報  |  2020-11-05 09:50:44

  原標題:直擊“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我省基層一線——“地毯式”登記,為人口大省精準畫像

  2020年11月1日零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標準時點“戰鼓”敲響,意味著十年一度的人普工作進入了正式上門登記的“總攻階段”。據省統計局相關數據,自11月1日起的一個月內,全省近50萬普查員和普查指導員要完成近40萬普查小區的登記量,平均每個普查小區要完成登記對象250人。

  “地毯式”登記的背後,既滿載為人口大省精準畫像的普查故事,也涵蓋了巨大的社會變遷。11月1日至2日,新華日報記者跟隨省統計局舉辦的“七人普基層行”活動前往蘇州,以這座千萬人口城市的普查登記為切片,直擊人普工作一線折射的社會變化足跡。

  普查最難在摸清“人”“地”對應

  11月1日下午4點05分,身穿印有“蘇州工業園區第七次人口普查”字樣紅馬甲的水巷社區普查員王艷蘭,敲開家住水巷鄰裡花園梁伯伯、季阿姨一家的房門。這是王艷蘭一個月內第二次與梁伯伯和季阿姨見面,上一回,還是正式登記前的普查摸底階段。

  “梁伯伯您好,11月1日是全國人口普查登記工作正式開始的日期,我們今天來是再跟您做個上門登記……基於此前摸底的情況,您一家一共三口人,姓名分別是……相關信息和個別補充項,我們需要在人口普查平臺上正式錄入一下,結束後還請您確認簽字。”上門登記應如何表達才能最大程度獲取住戶配合,早在11月1日前,王艷蘭便已自行“排演”過許多次。

  “人普工作最難之處,就在於‘人’和‘居住地’的結合落實上。而若想摸清‘人’‘地’對應關係,首先是要能‘敲開門’。”蘇州市人普辦常務副主任吳國軍説。“人口普查十年一次。十年來蘇州人口的數量和結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蘇州市人普辦主任、市統計局黨組成員、蘇州調查局局長葛惠龍直言,蘇州人普工作面對的很多情況都是其他城市不具備的,例如,蘇州是全省唯一一座擁有千萬級常住人口的地市,普查強度前所未有,而龐大的人口規模中,外來人員就佔據半數左右,個別縣區外來人口甚至超過了戶籍人口。

  高強度與人員流動帶來的不確定性相交織,考驗著基層普查員和普查指導員的能力。“雖然任務艱巨,但摸清人口現狀對社會發展的意義,每位人普工作者心裏都清楚。”葛惠龍説,登記匯總的數據將是全市乃至全省及時完善人口發展戰略、精準制定民生政策、科學編制“十四五”規劃的重要依據,“可以説,人口普查的信息來自千家萬戶,也將惠及千家萬戶。”

  從人口普查變化管窺社會變遷

  11月2日傍晚,新華日報記者撥通季阿姨的電話。電話線另一頭,66歲的季阿姨回述了一段她親身參與的人普經歷。

  1982年秋天,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也是改革開放後的首度人口大摸底。當時在蘇州紡織系統一家工廠上班的季阿姨,與單位一名同事被借調至當時的蘇州城平江區東北街派出所,協助片區民警一同上門登記人口信息。“那時人員流動規模小,人戶分離情況少,派出所民警還是指揮人口普查的主要力量。”在那個“夜經濟”難以想像的年代裏,大家下了班基本就是回宿舍、回家,“當時雖然沒有電話能用來找人,但從晚上七八點開始‘掃街’,將近九點,多少也能登記上來十幾戶人家的信息。”38年過去了,那一個月間,蘇州老城衚同兩側,密密匝匝的平房和稀零散落的小樓、自1982年人口普查開始從簡登記籍貫信息的做法,以及一張紙一支筆、挨家挨戶登記戶口簿信息的情景,仍停留在季阿姨的記憶裏。

  城市變化,銘刻在人口普查的一點一滴中。“十年前未曾招募的外國志願者,如今也加入了人普隊伍。”水巷社區普查指導員楊豐煥告訴新華日報記者,在下轄5個居民小區的水巷社區內,外籍人口約佔七分之一,“為實現全員登記,今年專門招募了三四名外國志願者。此外,還對近20條外籍人士可能關心的問題給出書面回答,以解決上門登記溝通不暢的難點。”在外籍人士同樣較多的星桂社區,普查人員在外籍住戶門口貼上翻譯成英文、日文、韓文等語言的溫馨提示。

  “我們是老小區,而且還是學區房社區,隔斷較多的群租房是普查找人最難啃下的‘硬骨頭’。”加城社區普查員肖兆君説,正式登記開始前,社區普查“兩員”制定預案,提前整合2020年疫情防控中了解到的基本情況、派出所和房屋仲介提供的信息,以及手中有關群租房“431”專項整治的材料,儘量摸排租戶,“真正上門的時候,還要多跑幾趟。如遇租住信息變更、手機號碼改換,仍要盡力追尋——如果這個人還在蘇州或將回蘇州呢?”

  現存堵點將成未來改進空間

  2020年10月12日,蘇州高新區有軌電車首趟“人普專列”駛出,印有“大國點名 沒你不行”字樣的車身,旋即成為“七人普”開赴千家萬戶的亮點之一。新華日報記者採訪發現,此次人口普查的宣傳形式更親民、更倚重線上推廣,並且以信息化、平板化取代歷次人口普查中的紙質記錄,信息的準確性和安全性同步提高。吳國軍告訴新華日報記者,採用聯網直報方式上傳的普查數據,將從普查“兩員”手持的平板設備直接傳輸至國家系統,減少經手環節,降低數據誤差,提高居民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隨著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進入關鍵期,社會合力加速成型,過程中存在的難點、痛點也不可小覷——

  葛惠龍坦言,雖然長三角一體化正加速成型,省際人員往來日益便捷,但一些原有做法的延續,帶來了阻礙普查的堵點。“死亡人口信息是普查的重點,近幾年有越來越多的鄰省(市)老人前往昆山、吳江養老,在一些老人病故後就近火化的過程中,信息常常變得非常模糊。雖然我們能從相關行政管理部門拿到部分信息,可僅靠這些片面的數據,想要確認死亡人口歸屬地,避免跨市和跨城區重復統計,十分困難。”

  此外,“七人普”中推出了“自主填報”方式,“但‘自主填報’不同於很多人的想像,實際需要住戶在此前摸底階段向普查員提出申請,才能生成二維碼進行填寫。”蘇州市人普辦業務組組長蔣舟告訴新華日報記者,雖然自主填報在時間上更加靈活,操作中卻仍需改進,“如子女在國外讀書、家庭成員存在人戶分離等情況是否要填,普查對象未必拿捏得準,仍需普查員進行指導,而自主填報截止日期是11月5日,填報失敗後還將由普查員上門補錄,這令不少居民吃下‘定心丸’,對普查員來説卻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量……諸多因素疊加,使該填報方式與前期設想存在一定差距。”蔣舟表示,即便如此,自主填報仍為人口信息統計提供了新舞臺,在信息化程度更高的十年後,這一方式或許能成為下一次人普工作的重要途徑。(新華日報 記者 李睿哲)

編輯:羅毅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