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弄潮江海 重構新格局
來源:新華日報  |  2020-12-25 09:51:14

  原標題:長江經濟帶當支點 長三角一體化走前列  南通:弄潮江海,重構新格局

南通:弄潮江海 重構新格局

通州灣新出海口呂四起步港區“2+2”碼頭開工。

南通:弄潮江海 重構新格局_fororder_2

蘇通大橋下游建設的通海港區2018年開港,集裝箱吞吐量節節攀升。 許叢軍 攝

  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十九屆五中全會後第一次地方視察就選擇了江蘇,第一站就來到了南通,讓整座城市倍感振奮、深受鼓舞。

  16天后,南通市政府攜手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院共同舉辦2020長江經濟帶江海聯動發展論壇,上海、武漢、重慶、合肥、無錫、舟山、連雲港等30多個沿江沿海城市的代表濟濟一堂,共探江海聯動新路徑。面對熱鬧非凡的“朋友圈”,南通市委書記徐惠民發出盛情邀約:讓我們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增強共同體意識,共享時代機遇、共促江海聯動,共同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

  八龍過江,從此南通好通了

  舉辦這樣一場盛會,南通有何用意?

  徐惠民向全場嘉賓開門見山:“習近平總書記在五山濱江遠望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時感慨‘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從此南通就好通了’。這既是總書記對處於長三角一體化核心區的南通交通建設的肯定,也為我們進一步推進互聯互通、江海聯動指明瞭方向。”

  “從此南通就好通了”。這句話,説到了南通人的心坎裏。

  放眼全球,無論是紐約、費城等美國東北部大西洋城市群,東京、橫濱等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還是鹿特丹、漢堡等歐洲西北部城市群,世界主要的生産力基本佈局在臨海或近海,尤其是流域型河口的沿海地區和城市群沿海地區。

  打開中國地圖,處於沿海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T型結構交會點和長江三角洲洲頭的城市只有兩個,一個是上海,一個是南通。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一位全國政協委員就認為長江入海口兩岸具備建設世界級特大城市的最適宜性要素條件,建議與浦東一樣一同開發建設南通,共同打造萬里長江的“龍頭”。他認為,上海是“龍頭”的上顎,南通則是下顎,上下顎形成整體咬合力,才能充分發揮帶動作用。但受制于種種因素,這一提案只能停留于紙面。

  江阻海隔的地理天塹難以突破,是重要原因。

  改革開放前,南通沒有一座機場、一寸鐵路,400多公里江海岸線上沒有一座深水港,過江通道更是為零。濱江臨海的優越區位,對城市的影響僅停留在“江風海韻”層面。

  “南不通”之痛,南通感受深刻。1987年6月,啟東東元燈泡廠火災,6名工人被大火燒傷,唯一的希望就是送往上海搶救,但滔滔長江阻隔去路。最後只得通過省委、省政府向空軍部隊求援,動用直升機飛越長江,傷者才得以救治。

  “復盤”發展歷程,更令南通望江興嘆:改革開放之初,南通與一江之隔的蘇州幾乎位於同一起跑線上,如今兩地經濟總量的落差已近萬億。那些年,南通被40多分鐘的江上汽渡顛簸“嚇”跑的項目,多到數不過來。難中求進,這座城市闖出一條不同尋常的“外向型”發展之路——在2019年中國企業500強榜單上,全市9家企業入圍,除一家製造業企業外,其餘全部是“踏遍千山萬水”的建築企業。

  長江奔騰萬里,最寬處就在南通段,要在百舸爭流的黃金水道上建一座大橋,需要解決世界級技術難題。2008年,蘇通大橋建成通車,一口氣創下4項世界記錄。今年7月1日開通運營的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更是被中國鐵道學會理事長盧春房院士讚為“人類實現了高速鐵路條件下跨越能力的又一次突破”。

  天塹變通途,近年來,南通如同一匹黑馬在中國城市百強榜單上不斷躍升,成為備受矚目的江蘇高品質發展“新增長極”。而根據《長江幹線過江通道佈局計劃(2020-2035年)》,南通還將建設北沿江高鐵過江通道、海太通道、張皋通道、蘇通二通道、崇海通道5條過江通道,形成“八龍過江”格局。疊加《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規劃建設的通州灣長江集裝箱運輸新出海口、南通新機場等多項重量級工程,南通正由交通末梢蝶變為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

  “江海輕舟今已具。”徐惠民説,南通期待與沿江沿海兄弟城市各揚所長、同向而行,在長江經濟帶踐行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品質發展中展現更大作為。

  出江入海,共建世界級港口群

  本次論壇主題為“江海聯動·互通共享”。在共抓長江大保護、加快構建國際國內“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大背景下,長江經濟帶江海聯運成為熱點議題。

  “長江經濟帶江海聯運是海上運輸與內河運輸高效銜接、內貿與外貿協同發展的關鍵集疏運體系,是長江經濟帶實體經濟聯接全球、實現‘雙循環’的重要紐帶。”中國經濟信息社黨委書記、董事長徐玉長説。

  上海國際港務(集團)的成長歷程就是江海聯運的生動實踐。上海市交通委員會副主任張林介紹,2003年,上港集團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啟動“長江戰略”,十幾年來,與長江宜賓、重慶、宜昌、武漢、蕪湖、南京等12個港口建立合資合作企業,投資集海航運,參股民生輪船、泛亞航運航線,基本實現長江流域全覆蓋。長江支線集裝箱量從2003年的66萬標箱增長到2019年的1028萬標箱,在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同時,成就了全球第一集裝箱大港。

  張林認為,未來長三角世界級港口群建設聯動發展空間巨大,“十四五”期間,上海港“南聯北融”將注入新內涵——南聯,聯手浙江加快推進小洋山北側集裝箱碼頭建設,解決長江支線泊位不足問題;北融,攜手共建通州灣集裝箱新出海口,共同打造“輻射全球的航運樞紐”和世界級港口群。

  通州灣,這座尚未“浮出水面”的深水大港,已被視為世界級港口群的重要成員。

  “從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看,通州灣是承載經濟更高品質發展的處女地。”南通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通州灣港建委主任陸衛東介紹,2020年,南通以通州灣示範區為核心,把沿海通州灣、洋口、呂四、海門4個作業區整合為大通州灣港區,“大通州灣”陸域規劃面積約210平方公里、港區約100平方公里,可建設2萬-30萬噸級泊位超過300個。通州灣港區總體規劃已通過部省聯合審查,通州灣新出海口建設總體方案已上報國家發改委。

  通州灣不僅建港條件優越,更緊鄰長江入海口,具備實施江海聯運的天然條件。省委省政府明確,把通州灣打造成江蘇新出海口。國家發改委批復設立的通州灣江海聯動開發示範區,是我國目前唯一以江海聯動開發為特色的國家戰略平臺。

  通州灣這枚極具分量的戰略棋子,該如何下好?“對外面向東西兩大扇面,做好國際國內循環的連結性節點;對內以長三角與上海大都市圈為循環單元,建設國內大循環的支撐性節點。”論壇上,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鄭德高發佈“大通州灣”總體規劃研究成果——打造“一帶一路”對外開放新門戶、長江經濟帶江海聯運新樞紐、長三角高品質發展新樣板、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新支撐。

  會場內,氣氛熱烈。80公里外,通州灣新出海口呂四起步港區建設熱潮涌動。“放大‘江出海、海進江’雙向集散優勢,我們正推進連通江海港區的專用疏港鐵路、內河航道等集疏運工程,實現‘鐵路連港區、內河到碼頭、港口通大洋’,只需江海一次轉運即可進入國際物流體系或直達長江中上游,減少貨損、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南通市市長王暉介紹,南通致力將“大通州灣”打造成我國繼上海洋山港、寧波舟山港之後的又一江海聯運通道,預計到2025年可形成500萬標箱的吞吐量,2035年吞吐量超過1500萬標箱。

  灣區崛起,經濟規模再造一個南通

  縱觀世界著名港口城市發展史,常常就是一部港口開發史——港口開發到哪,産業就集聚到哪,城市也擴張到哪。

  通州灣,同樣被南通寄予厚望——不僅要打造推動內外循環互通的發展引擎,還要建設創新鏈産業鏈互融的智造高地、海洋韻未來風互感的美麗灣城、人與海洋和諧互處的生態藍灣。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深入實施,進一步打開兼具深水港口、廣闊腹地的“大通州灣”的發展想像空間。“産業協同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關鍵。”中國電子信息産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劉文強認為,“長三角地區傳統産業佈局正處在變化調整期,從空間佈局看,向資源環境承載力強、交通便利的臨近地區轉移;從價值鏈看,轉移不局限于傳統低端産業,已經逐步擴展到裝備製造、電子信息、新能源等先進製造業。南通以重大交通設施建設為引領,實現江海聯運,加快推動長三角北翼發展,有望打造以上海為龍頭、杭州灣+通州灣為兩翼的新格局,實現長三角由‘V’到‘W’之變。”

  江蘇經濟地理版圖也在深度重構。據統計,江蘇省沿海地區面積和人口分別佔全省30.9%和23.6%,但經濟總量僅佔18.3%,處於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期,潛力巨大。

  2020年10月,省委書記婁勤儉在沿海調研時指出,江蘇沿海地區近年來發展通道全面打開,發展基礎持續向好,發展質態不斷優化,推動高品質發展其時已至、其勢已成。他要求,把沿海發展放到全省江海河湖整體佈局中來謀劃,實現江海聯動、河海聯通、陸海呼應,促進要素在更大範圍流動配置;放在全國區域發展戰略佈局中來定位,著力打造“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最便捷最經濟的出海口,成為長三角重要的産業承載地和新增長空間。

  江海聯動、産業協同,正催生新的産業圖景。寒冬時節,走進總投資1000億元的“大通州灣”海門港區中天精品鋼基地建設現場,滿眼都是林立的樁機、穿梭的車輛。“8月28日項目開工,力爭明年9月高爐點火,目前進展超序時。”中天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董力源介紹,中天鋼鐵總部位於常州,佈局“大通州灣”,經測算,每生産一噸鋼鐵,僅物流成本就可降低300元。基地按照世界一流環保標準建設,可實現廢水廢氣循環回收再利用,將在南黃海畔打造一座綠色鋼鐵之城。

  以中天精品鋼項目為龍頭,海門港新區順勢引進中天海螺綜合資源利用、海螺建築新材料、國信能源中心等一批超百億元項目,將形成一條蔚為壯觀的循環經濟産業鏈。放眼“大通州灣”,正成為“增長極”中的“增長極”,為南通決勝“過萬億”注入強勁動能——2020年已簽約10億元以上項目57個,百億以上項目9個,總投資3268億元;開工10億元以上項目22個,百億以上項目6個,總投資2268億元。

  “LNG接運領跑全國,正加快打造國家級LNG接卸、儲備、供應基地以及銷售中心;風電全産業鏈集聚發展,海上風電總裝機容量佔全國1/4,前三季度産值增長超過60%……”徐惠民説,南通在沿海地區重點佈局綠色新材料、臨港高端裝備製造、綠色新能源等5大特色産業集群,萬億級産業基地呼之欲出,有望到2035年,在經濟規模上再建一個南通。

  長江“龍頭”的“下顎”,正在硬起來。(新華日報 記者 徐超)

編輯:羅毅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