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港灣 新華日報 記者 范俊彥 攝
西北工業大學長三角研究院 新華日報 記者 范俊彥 攝
一連串“滾燙”的數字顯示,這是蘇州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
經濟總量從“十二五”末的1.45萬億元增加到2萬億元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1560.8億元增加到2300億元;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前兩年實現比2010年翻一番目標;城鄉低保標準由“十二五”末每人每月750元提高至1045元、居全省首位;人均期望壽命較“十二五”末提高0.95歲,達83.82歲;建成全國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全國首個“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群”;連續五屆獲評全國文明城市、全國文明城市“滿堂紅”、連續七屆獲評全國雙擁模範城。
回望“十三五”,蘇州始終牢記殷殷囑託,奮力攻堅、善作善成,推動高水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果,“強富美高”的宏偉藍圖呈現出生動的現實模樣。面向“十四五”,蘇州又將如何作為?
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許昆林説,蘇州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為統領,在“強富美高”總要求下積極探索具有蘇州特色和實踐內涵的現代化形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中走在全省全國前列,充分展示應變求變、探索探路的蘇州擔當,努力變全面小康階段的“曾經先發”為現代化建設開局階段的“再度領先”。
加速推進“滬蘇同城化”,在國家戰略中勇挑更大擔當
“路通後車程大大縮短,家門口就能坐車直達上海。”坐在往返吳江和青浦兩地的示範區1路公交上,吳江汾湖高新區居民唐雪榮對未來的生活充滿期待。11月9日,滬蘇兩地協作建成的第一個跨省域道路互聯互通項目——康力大道東航路正式通車,兩地行車時間由此前的40分鐘縮短至5分鐘。
“吳江是全市、全省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的‘橋頭堡’‘排頭兵’,自示範區揭牌以來,我們全力當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江蘇窗口、蘇州窗口,在國家戰略大局中作出更多貢獻。”吳江區委書記李銘介紹,吳江帶頭做好對接上海大文章,積極探索“滬蘇同城化”新路徑,全力打造“創新湖區”、建設“樂居之城”。
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實現滬蘇同城化,是蘇州用好國家戰略實現更大發展的新抉擇。無論是改革開放之初借助上海“星期天工程師”推動鄉鎮企業異軍突起,還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利用浦東開發開放機遇實現外向型經濟蓬勃興起,蘇州的改革發展歷程始終與上海息息相關。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深入推進,蘇州積極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設,加強與上海戰略對接,推動兩地區域規劃、專項規劃、産業規劃、空間規劃等有效銜接,努力實現與上海優勢互補、分工合作、錯位發展,大力探索在部分地區、部分領域率先實現同城化。
“自從搬到花橋後,我們的運營成本降低了30%以上,員工上班比在上海還方便。”江蘇科尚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副總錢敏華已經習慣乘坐上海軌交11號線,前往昆山花橋經濟開發區的復旦大學(昆山)科技園。隨著一大批高端創新載體相繼落戶,承接上海高端創新要素,花橋也從“接軌上海”走向“融入上海”。
從長三角生態綠色發展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的“點上開花”,到“虹橋—昆山—相城”“嘉定—昆山—太倉”兩條毗鄰合作線的“全面突破”,滬蘇同城化推進力度越來越大。11月20日,蘇州赴上海舉辦長三角一體化對接説明會和城市推介會,簽約90個專項合作和項目合作協議,涉及政務服務、科技創新、産業協作等領域。
打響“蘇州製造”新品牌,建設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節點城市
蘇州高新區綜保區的蘇州捷德公司大型保稅機庫內,整裝待發的十多架直升機十分醒目。“聽説蘇州舉辦‘雙12購物節’,我們抱著重在參與的想法報名,每架直升機的價格從2.5億元降到1.99億元,結果一下子賣出了3架。”總經理郭振波至今難抑興奮之情。在他看來,“雙12蘇州購物節”的舉辦為廣大製造業企業搭建了一個發展平臺。
12月11日晚,“雙12蘇州購物節”啟動,一直持續至2021年2月底,累計讓利超150億元。蘇州還同步啟用10萬個、總計2000萬元的數字人民幣消費紅包。
線上與線下互動,生産與消費協作,蘇州發起的這次購物節,賦予了産業融合發展的新內涵。蘇州全力加快智慧化改造、數字化轉型步伐,推動生産性服務業與製造業融合互動,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創新力、控制力的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高地,打響“蘇州製造”新品牌。
常熟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蘇州·中國聲學創新谷展示中心,展廳內陳列著50多個聲學科普展示和互動體驗項目。其中,全消音室被譽為“鎮館之寶”,作為聲學測試的特殊實驗設備,其吸聲效率達96%以上,被廣泛應用於各類聲學檢測。當前,聲音科技正以極強的滲透力進入建築、醫學、人工智能等領域,並産生全新的交互方式。憑藉一定的聲學産業基礎和較為成熟的應用場景,蘇州與南京大學、中國聲學學會一起建設覆蓋産業、城市、生活的創新生態圈,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聲學産業技術高地和産業聚集區。
在現有産業基礎上,聚集全球創新資源,打造出一批類似“聲谷”這樣的新興産業集群,這不僅是蘇州育新機開新局的創舉,也是鞏固與擴大製造業優勢的關鍵。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四大先導産業攀高追新,新型顯示、軟體和積體電路、新材料等十大千億級産業集群強鏈補鏈,“蘇州製造”在高品質發展道路上行穩致遠,釋放出綜合競爭優勢。
根據規劃,“十四五”期間,蘇州將充分發揮自身開放程度高、製造業規模大、産業體系較為完善、消費能力較強等優勢,努力建設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節點城市,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爭做示範。
築牢強大“生態基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穿過漁洋山隧道,跨越太湖大橋,來到吳中區金庭鎮西山島,一幅山清水秀的生態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擁有得天獨厚地理位置和自然稟賦的西山島,集吳中區山水之精華,是蘇州乃至長三角、長江流域重要的生態屏障和綠色“後花園”。近期,吳中區已明確,對標上海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在萬頃碧波中高標準規劃建設“太湖生態島”。
從太湖之濱到長江之畔,類似的水天一色美景隨處可見。走進張家港灣,但見江面輪船往來,岸邊喬木林立,一幅清朗開闊的江灘田園畫卷讓人心曠神怡。作為萬里長江東流入海的最後一道大灣,全長約12公里的張家港灣素有“江海交匯第一灣”的美譽。曾經,岸線過度開發和低效利用,造成“散亂污”遍地,非法碼頭“圍江”。張家港啟動生態提升工程建設,將9公里生産岸線調整為生態岸線,騰退4平方公里的規劃産業用地,構築140萬平方米濱江親水景觀帶,真正做到“還江於民”。
從“國家環保模範城”,到“全國生態示範區”“國家生態市”,再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蘇州不斷鋪陳“生態底色”,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根據規劃,邁向新的發展階段,蘇州將著力實現經濟綠色轉型發展、人民生活品質提升、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的有機統一,積極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創造高品質生活築牢“生態基底”。
有了生態美,還要文化美!一首《楓橋夜泊》,令地處寒山寺外、橫跨古運河的楓橋聞名天下。如今,這裡已成為一座歷史文化生態公園,江楓草堂、吳門古韻戲臺、漕運展示館、漁隱村、唐寅詩碑、夜泊處、愁眠軒、碧薇軒、驚虹渡等20余處自然人文景觀鋪陳有序,精彩紛呈。目前,蘇州正加快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精心策劃打造包括楓橋夜泊在內的“運河十景”,讓大運河文化真正活起來、火起來。
有理由期待,正在闊步邁向現代化的蘇州,必將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推進而變得越來越美,越來越迷人!(新華日報 記者 李仲勳 顧敏 范昕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