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蘇州市擴大陽澄湖大閘蟹地理標誌農産品保護範圍——既保千年傳承,又護一湖清水
蘇州市農業農村局供圖
蘇州市農業農村局供圖
“這裡就是我的網箱,水質不錯吧!”10月4日,蘇州市相城區陽澄湖鎮清水村養蟹能手俞三男開上小快艇,載著新華日報記者來到他在湖中央的養蟹區,只見一隻四五兩重的公蟹爬上圍網,正待要翻出去,卻由於自重“噗通”掉下去了。放眼望去,陽澄湖中湖一碧萬頃,遊輪、漁監船往來穿梭,蓮花島上水鳥翻飛,湖岸漁家樂若隱若現。
2020年陽澄湖大閘蟹豐收,大規格蟹佔到七八成,螃蟹賣上了好價錢。然而包括俞三男在內的2200戶養殖戶都是喜中有憂,他們在湖區1.6萬畝圍網養蟹明年到期,其後還不知道能不能繼續養。雖然2020年4月農業農村部把包括湖區在內的整個陽澄湖流域521平方公里劃入了農産品地理標誌保護範圍,但俞三男説,他們這幾年的養蟹經歷表明,生態養蟹和水質保護可以做到兩全,而且陽澄湖已有千年養蟹史,是江南漁撈文化的代表,可不能在他們這代漁民手上“斷掉”了。
吸納10萬人就業,“一隻蟹”牽動200億元産業鏈
全長13公里長的蘇州相城區澄林路,把陽澄湖一分為二,路兩旁是浩瀚的西湖和中湖,和一片片掩映綠樹叢中的江南漁家,被稱為蘇州城伸向陽澄湖的一條“美人腿”。新華日報記者10月4日中午看到,公路上車輛川流不息,雙節長假加上湖蟹上市,“饕客”們又從上海、杭州、蘇州等城市湧來嘗鮮了,陽澄湖再度迎來旅遊旺季。
“快請進,裏面請!剛出水的大閘蟹,公4(兩)母3,蒸好百元一隻。”記者走進清水村“蟹蟹農莊”,女主人嚴春花一臉笑著招待客人,主屋和廂房七八個包間全告客滿,院子裏還擺了兩桌,一盤盤蒸得通紅的螃蟹從蒸箱端出上桌。廚房裏小叔子幫廚,母親刷碗,她自己一邊點菜一邊端盤,走路帶著小跑。“長假這幾天,每天開二三十桌,簡直累壞了,家裏人都來幫忙了。”嚴春花説,每年10月到12月大閘蟹上市期,是漁家樂的旺季,遊人吃好後外帶,一天要賣掉幾百隻。
新華日報記者一路看到,從清水村、洋溝溇村到新涇村,澄林路兩旁的水美鄉村食客盈門,村前屋後、停車場全都停滿了車,這一路5個村400多家漁家樂,進入餐飲旺季。兩邊叢林裏的鄉間小路辟出了多處臨時蟹市,支起一排排帳篷,很整齊也很熱鬧。號稱“全球最美客運站”的陽澄湖遊客集散中心形如山丘泊在湖岸,高大氣派的郵輪滿載遊人,從“山丘”駛向波光粼粼的中湖,前方蘇州工業園和相城區的城際線漸行漸近。夜幕降臨,澄林路兩邊漁家樂燈籠高挂,陽澄湖度假酒店流光溢彩,“單間1800元,節假日不打折的哇!”吧臺服務員笑盈盈地説,酒店399個房間,長假全訂掉了。
“長假陽澄湖度假區人氣這麼旺,都是衝著一隻蟹(大閘蟹)、一口湖(陽澄湖)來的。”蘇州市陽澄湖大閘蟹協會會長胡建國説,特定的水質加上繁育技術成熟,今年大規格螃蟹居多,價格比去年高了一兩成,“公4.5母3.5”出水價,也有六七十元一隻。加上周邊池塘養殖,今年螃蟹産值預計達40多億元。圍繞“一隻蟹”,整個蘇州市近10萬人秋季三個月從事旅遊、餐飲、市場銷售,産值不會低於200億元。陽澄湖大閘蟹協會常務副會長顧敏傑説,長假前大閘蟹網購火熱,電商雇短工扎螃蟹兩三角一隻,有夫妻倆2小時扎了500元,一天下來掙了兩三千元。
投入30億元改造,10萬畝魚塘“拷貝”陽澄湖養蟹
然而伴隨陽澄湖大閘蟹的火爆,近年來各界對陽澄湖水質的擔憂,也一直未有停息。“過去湖區大養蟹時代,的確對水質造成了影響。”俞三男回憶,圍網養殖從90年代中期興起,2000年前後達到頂峰,湖區17.6萬畝水面,圍網養殖達14.2萬畝,猶如“天羅地網”。
“陽澄湖大閘蟹被稱為清水大閘蟹,高密度養殖必然導致大閘蟹品質有所下降。”蘇州市陽澄湖漁政監督支隊鐘衛東支隊長説,自2002年開始,陽澄湖進行了三輪圍網養殖壓縮,尤其是陽澄湖作為蘇州第二飲用水源地之後,整治力度尤其加大:2003年第一輪整治,圍網養殖從14.2萬畝壓縮到8.1萬畝;2007年底,從8.1萬畝壓縮至3.2萬畝;2016年,從3.2萬畝壓縮為如今的1.6萬畝。
“現在,圍網養殖不到陽澄湖面積的1/10,船餐全部取締,圍網生態化養殖加上沿岸污水整治、工業企業搬遷,水質明顯改善。”蘇州市相城區生態環境局負責人介紹,截至2020年6月底,國考陽澄湖心斷面達到國家“水十條”Ⅳ類水質考核要求。4個陽澄湖生態優化“斷面長”制湖體斷面,高錳酸鹽指數平均濃度較去年下降6.8%,達到Ⅱ類水質標準;氨氮、總氮平均濃度分別達到Ⅱ類和Ⅳ類水質標準;總磷平均濃度較去年下降45.1%,達到Ⅲ類水質標準。
圍網壓減讓陽澄湖“輕裝上陣”,湖區大閘蟹産量隨之下降,可市場上陽澄湖大閘蟹供不應求,怎麼辦?蘇州市把目光投向湖區周邊的湖塘溝汊,對陽澄湖流域的魚塘進行高標準改造。“這項工作從2017年開始,到今年已改造7.33萬畝,全部改造後高標準池塘面積達10萬畝。”胡建國説,“高標準池塘”核心是對蟹塘養殖尾水生態處理,達標後循環養蟹,這項工程每畝投入近3萬元,蘇州各級政府和企業為此要投入30億元,但這樣既保證了蟹塘水質,又保護了陽澄湖。
由於同處陽澄湖水系,採用同樣的蟹苗和養殖技術,2020年4月農業農村部把“陽澄湖大閘蟹”農産品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從陽澄湖湖區113平方公里,擴展至周邊516平方公里。雖然蟹塘完全“拷貝”湖區養蟹,但螃蟹防偽標識上區別設立,湖蟹係紅扣,塘蟹係綠扣,讓顧客“明明白白消費”。
力保“養蟹發源地”,“生態養殖+智慧監控”護水質
既然“塘蟹”可以達到與“湖蟹”一致的品質,何不乾脆拆去湖區圍網?“我們不建議這樣。”省綠色食品辦主任徐繼東説,地標農産品除了獨特的品種、技術、品質外,還有獨特的環境和文化。如果作為起源地的湖區不産蟹了,“文化之根”斷掉了,陽澄湖大閘蟹無論是在消費心理還是在品牌創建上,對其都是沉重打擊。
蘇州市農業農村局質監處處長秦偉對此也極為贊同。“獨特的地理環境成就了陽澄湖大閘蟹的品質和文化。”秦偉説,陽澄湖是長江下游第一座中型湖泊,歷史上螃蟹溯江入湖,這裡是“第一站”。湖泊南北長17公里,東西平均寬8公里,水深1.5米—2米,周邊廣袤的水稻田、多達92條支流,給螃蟹帶來豐富的適口的餌料。而且湖泊上游深、下游淺、灣灘多,導致水流緩慢,陽光直照湖底,水體清澄(故名陽澄湖),溶解氧含量高,十分利於大閘蟹生長和育肥。加之湖底天生的鐵屑黃土,水質偏鹼性,出産的大閘蟹體格健壯,肉質鮮美,氨基酸、乳酸含量和甜味都屬上乘。
史載陽澄湖地區産蟹已有4000年曆史,是吳文化中母系文化漁撈文化的代表(父系文化為稻作文化)。秦偉考證認為,陽澄湖大閘蟹奠定“國蟹”地位是兩宋之後。南宋偏安臨安後,陽澄湖大閘蟹取代北宋的勝芳蟹(産自白洋淀,靠近北宋首都開封),成為都城貢品,受到文人雅士青睞。明朝留下的陽澄湖大閘蟹詩畫作尤其多。近代以來更由於江浙滬的市場環境,揚名全國和海外,是中國三大古蟹唯一倖存的品種(另兩個是勝芳蟹和産自古丹陽的花津蟹)。
所以無論是賡續數千年的漁撈文化,還是呵護我省極具號召力的地標農産品,陽澄湖“湖養蟹”都不應簡單化“一禁了之”。“養殖帶來的問題,還應通過生態來解決。”俞三男説,螃蟹不同於小龍蝦,對水質要求極高,水質好,品質才能好。湖區養蟹戶們這麼多年摸索,探索出一整套生態養殖辦法,每畝栽種兩噸半伊樂藻水草,投喂500公斤螺螄,既是螃蟹食料又凈化水質。週邊設置兩道圍網,人工投放的餌料不會外溢,即使螃蟹吃剩了,花鰱等濾食性魚類也吃,如此形成自我凈化的生態閉環,“每年3-6月,圍網內水草長成‘水下森林’,水比外湖清多了,我們能看到螺螄在湖底爬過的痕跡!”
為督導湖區生態化養殖,蘇州市9月下旬開通陽澄湖遠程智慧平臺,現場設置高清探頭,通過5G技術、人臉識別系統,對圍網養殖區實時監控,同時漁政支隊24小時現場檢查。“2020年7、8月份,我們查獲偷捕外湖用於凈化水質的螺螄,嫌疑人捕撈量大,已進入起訴程式。10月1日、10月2日,又抓獲唯亭鎮兩起違規投放冰鮮魚,違規者開除出協會3年,收繳防偽標牌。”鐘衛東説,陽澄湖沿湖幹部群眾,包括漁民自身,都在喝陽澄湖的水,“我們比誰都更珍視陽澄湖水質,相信我們,一定會守護好這一湖清水!”(新華日報 記者 顧巍鐘 丁茜茜 通訊員 姚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