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圍繞“安全、生態、美麗”主線,全域打造美麗河湖、幸福河湖 ——南京:奮力答好水務發展新答卷
三汊河——秦淮河入江口 供圖 南京市水務局
多姿多彩銀杏湖 供圖 南京市水務局
水天一色石臼湖 供圖 南京市水務局
1月14日下午,在南京市十六屆人大四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上,400多名市人大代表對12件民生實事候選項目進行投票,選出今年將要實施的10大民生實事項目。其中包括:加強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進一步提升自然村污水設施覆蓋率,全市自然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在2020年70%的基礎上有明顯提高;新增污水處理能力15萬噸/日,推進江心洲污水收集系統二通道建設、城北污水系統管網排查專項整治等工程建設,新建改建污水管網30公里;增強城市排澇能力,實施16處積淹水片區整治;補齊防洪短板,實施64項骨幹河道、31項非骨幹河道、22座水庫消險工程建設。
一張厚實的“水務成績單”:水環境品質繼續保持全省第一
剛剛過去的一年,在南京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南京廣大水務工作者奮力拼搏,一手抓抗疫防疫,保障用水安全,一手抓興水治水,力推水環境整治提升。突出“美麗河湖、水潤金陵”主題,圍繞“安全、生態、美麗”主線,加快構建與高品質發展相適應的現代化水治理體系,推動南京治水新實踐走在前列,為建設“創新名城、美麗古都”交上了一份厚實的“水務答卷”。
年度水環境治理任務圓滿完成。2020年,南京市22個地表水省考及以上斷面水質優良比例,以及28條入江支流、72個重點水功能區、84個市考斷面水質達標率等4項主要指標均實現100%(其中,入江支流、重點水功能區、市考斷面等3項為近年來首次實現全面達標),全市域基本消除劣V類水體,全市水環境品質達歷年最好水準,繼續保持全省第一。
成功抵禦超歷史洪水。2020年汛期,南京主要江河湖水位普遍超警超保,高水位持續時間長達一個多月,長江水位突破歷史極值6天,10米以上達14天。全市防汛形勢異常嚴峻、防汛壓力前所未有。在南京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和統一調度下,全市上下防汛搶險應對有力,強化科學調度,積極除險排危,累計出動巡查人員120余萬人次,及時處置險情290處,有力守護了城市平安。
加快實施長江大保護。150個列入清理整治的項目已全部完成。完成《南京市長江岸線保護詳細規劃》初稿。分類制定21條市控入江支流“一河一策”達標保障方案,完成外金川河寶塔橋段環境提升以及便民河、三江河、七鄉河續建工程,提請印發《南京市進一步強化入江支流常態化管理措施》,加強入江支流常態化管理。全市28條入江支流已有25條達到Ⅲ類水及以上水質標準,有力保障了“一江清水向東流”。
污水處理能力明顯提升。2020年共改擴建14座污水處理廠,目前已有鐵北、橋北、珠江等8座建成投運,新增日處理能力46.5萬噸,超過年度既定目標,全市生活污水日處理總能力達300萬噸以上;江寧城東、濱江等4座主體工程基本完成,城南、柘塘2座正加快建設。日處理能力400噸污泥處置中心項目總體進度達50%。管網改造全面推進。完成城北、江心洲等六大污水系統檢測排查,完成年度50公里管網新改建任務;完成城北—鐵北污水廠連通工程,江心洲—城南污水廠連通工程完成90%;江心洲污水系統二通道項目夾江至污水處理廠段1.3公里管道改遷工程已進場實施。
2020年共完成1700個自然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全市累計完成近5300個村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由2020年初的55%有了較高提升,超過70%的年度目標,設施正常運行率達95%。
有序推進主城區、江寧區、江北新區應急水源建設,不斷完善城鄉供水設施,完成供水管網新建、改造任務約100公里,濱江水廠二期、溧水新水廠、橋林水廠工程有序建設;加快推進深度處理全覆蓋工程。加快推進六合區北部程橋、竹鎮片區以及金牛湖、冶山片區供水設施改造工程。
新階段開啟新征程:實施美麗河湖向幸福河湖迭代升級
過往皆為序章,新的號角已經吹響。
2021年是建黨100週年,也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南京市水務系統將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新任務新要求,不斷用新思想指導新實踐、提升新作為,超前謀劃、聚力攻堅,破難題塑亮點,奮力開啟水務發展現代化新征程。
加快強基“三大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是水務發展的根本,水務工程建設既要立足眼前、又要放眼長遠。一是加快防汛消險工程建設,增強城市安全韌性。續建固城湖退圩還湖永聯圩堤防、新建水陽江幹流左岸堤防加固工程、水陽江幹流右岸永豐圩堤防加固工程,實施高淳區永宏站、江寧區二幹河、句容河等4項治理工程。實施186項消險工程以及19個積淹水片區整治工程,補齊城市防洪排澇薄弱環節。二是加快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提升污水消納效能。加快推進江心洲污水收集系統二通道建設,續建城南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江心洲—城南污水處理系統連通等8項工程。推進污水系統“兩消除兩建成”,即全市建成區消除污水直排口;消除建成區範圍內污水管網空白區;建成區50%以上面積建成“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達標區”,排水管網密度與路網密度基本匹配;建成700個自然村污水處理設施,全市自然村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達到85%以上。三是加快農村水利設施建設,助力鄉村振興戰略。開展4個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項目建設,更新改造10座農村重點泵站,綜合治理10座農村重點塘壩。完成高淳區農村水系連通試點縣建設,力爭建成全國一流的農村河道治理典範。同步推進5區10個行政村“百村千塘”建設。開展3個中央小流域建設,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0平方公里。
優化創新“三大機制”。繼承與改革相輔相成,改革是繼承的接續,水務行業是城市基礎,必然要伴隨城市發展而進步。優化節水管理機制。建立健全充分反映供水成本、激勵提升供水品質、促進節約用水的供水價格形成機制、動態調整機制和宣傳引導機制,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促進水資源節約。加大節水型社會建設力度,持續推進國家級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優化市場驅動機制。堅持“兩手發力”,處理好政府與市場在解決水問題上的協同作用。鼓勵和引導市場主體和社會資本參與水務建設與管理,在污水處理、河道管養、防汛搶險等方面積極探索市場化模式。優化人才配備機制。科學穩妥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圍繞支撐水務一體化做優做強目標,優化調整機構設置、人員配置,提升工作效能。
提升善治“三大能力”。強化水務治理手段,提高執法力度,有力推動水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監管執法能力。全面強化水務行業監管責任,以問題為導向,以問責為抓手,建立責任主體積極作為、監管手段高效有力的監管體制。不斷完善水務建設領域安全生産行政執法改革,形成強力震懾。提高採砂、取水、河道管理、水土保持等領域執法能力,提高辦案量和結案率。健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形成對各類涉水違法行為的高壓態勢。提升智慧應用能力。建成統一的數據採集與治理平臺、存儲與管理平臺、數據共享與服務平臺,形成城市“水務大腦”。搭建智慧水務應用及服務場景,深化水務領域信息化應用能力和智慧化處理程度。提升共建共管能力。堅持以河湖長制為統領,深入開展聯合河湖長制,完善跨界河湖治理,完善信息共享、建立協調機制。
打造河湖“三大樣板”。圍繞“一江、兩帶,兩城、五片”空間佈局,堅持系統治理、全域建設,實施美麗河湖向幸福河湖的迭代升級。著力打造河湖“安全樣板”。順應城市快速發展要求,統籌工程建設和指揮調度,構建科學精準的水旱災害防禦體系。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推進飲用水水源地達標建設,實現應急水源互聯互通目標,構建優質高效的水資源保障體系。著力打造河湖“健康樣板”。深入推動28條入江支流常態化管理,開展15個城市暗涵整治項目,實施10個重點河湖水環境綜合治理,統籌河湖水質提升、水體感官提升以及濱水空間提升,確保國省考、入江支流等重點斷面水質達標。進一步完善河道水環境長效管理工作機制和考核激勵機制,切實鞏固“消黑消劣”整治成效。著力打造河湖“生態樣板”。加強河湖空間管控,通過“網格化”“段格化”模式,織密河湖監管網絡,對2020年初步排查的112項河湖“四亂”問題在2021年汛前全部整治到位。提升重要河湖水域有效監管率及河湖水環境長效管護達標率。積極探索生態河湖試驗區建設,修復河湖水生態環境,全面提升河湖生態系統綜合服務功能。 (新華日報 作者 李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