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昆山開發區以社會治理現代化增進百姓幸福感 高品質發展與高品質生活相得益彰
昆山白士浦濱河公園 供圖 昆山開發區
昆山開發區現代化基層社會治理中心二期開發平臺近日即將投入運行,在一期住房管理系統的基礎上,疊加物業管理中心、居民監督服務中心、信訪矛盾聯處中心、綜治聯動中心為一體的大數據中心,全面開創以數字賦能的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新格局。
作為“昆山之路”起源地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在高品質發展的新時代命題下,昆山開發區不僅面臨著經濟轉型升級、産城融合深層推進的重任,也承擔著為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探路的任務。面對民生需求大、流動人口多等現狀,昆山開發區精準鎖定民生需求,不斷補足民生資源,並探路現代化治理體系,推動高品質發展與高品質生活有機結合、相得益彰,讓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更具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富民惠民同步 深入推動共享發展
春日的午後,新華日報記者來到昆山開發區平巷社區春曦園小區,走進其中,道路乾淨整潔,兩邊的樹木萌出新綠,小區環境清新優雅。
“別看我們這是動遷小區,但環境好,居民福利更好!”今年74歲的王保華是平巷社區居民,他告訴記者,社區對於6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額外發放900-1800元不等的“老人費”。對於生病住院的居民,醫保自費達到4000元以上的,還進行10%的醫療補助。
平巷社區隸屬昆山開發區兵希街道,早在1976年就開始發展工業,這裡就辦起兵希第一家小化工廠。1984年,昆山開發區自費創辦“工業小區”,開啟了昆山工業開發的嶄新時代。隨著外資企業的紛紛進駐,平巷社區成為了開發區真正的“腹地”,一座座工業企業拔地而起。
“在昆山‘農轉工’階段,部分農民就近‘上岸’、拆遷上樓。”兵希街道平巷社區黨總支副書記浦佳介紹。企業多了,工作有了保障,居民收入更穩定。而為了確保失地農民有一份兜底性的收入保障,2004年,平巷社區341名村民集資900多萬元成立了富民合作社,建造了3幢標準廠房,每年底根據廠房租金收入發放紅利。如今,社區已擁有16個標準廠房和1個農貿市場,每年的租金可達1400萬左右。
為了讓更多像平巷這樣有條件的社區進一步做大集體經濟,讓更多發展成果惠及百姓,2015年,昆山開發區實施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保障集體資産“民辦、民管、民受益”,並且可繼承、可轉讓。在改革刺激下,整個開發區集體經濟穩步健康發展。2020年,開發區全年完成村級經濟總收入1.25億元,村均114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48197元;完成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分紅4097萬元,平均每股分紅578元。
富民更要惠民。昆山開發區社會事業管理局局長李斌介紹,隨著經濟快速發展,開發區所在區域逐漸成為昆山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定位為東部新城,目前本地人口17萬多,還有暫住和流動人口將近40萬,有著龐大的民生需求。近年來,昆山開發區加速補齊醫療、教育等民生資源短板,截至2020年底,已有各級各類學校43所,圖書館(室)21家,影劇院(場)4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個、院區1個、社區衛生服務站10個、體育場館6家、健身點144個。
“根據‘十四五’規劃綱要,樹立問題導向,持續排摸民生事業短板,列出‘短板清單’,老百姓缺什麼,我們就精準補什麼。”李斌介紹,目前,開發區正在加緊建立民生資源一張圖,依託開發區地理信息系統,標注轄區內現有的教育、醫療、養老、文體等各類民生事業資源,製作民生資源電子信息圖,直觀掌握現有民生事業載體。“這樣的一張圖,不僅可以讓百姓享受公共服務更方便,也可以讓政府根據小區位置、人口數量及現有資源服務圈範圍,實現各類民生事業資源精確布點、均衡覆蓋。”
大數據賦能 巧解基層治理痛點
位於昆山開發區孔巷社區的春江佳苑小區被當地人調侃為“企業宿舍”,由於緊鄰昆山開發區精密機械産業園,小區內外來人口租房現象非常普遍,2500多套住宅近一半處於出租狀態,流動人口達5000多人,管理難度較大。
人、房、事不關聯不匹配,類似春江佳苑這樣的情況,在昆山開發區屢見不鮮,成了基層社會治理的最大痛點。2020年2月,在疫情防控形勢最為嚴峻的時候,為有效解決社區人口和相對應房屋信息的掌控問題,尤其是流動人口與出租房信息的實時動態掌控,減少靠“鐵腳板”去摸排,昆山開發區在所有小區門口加裝出入智慧通行設備進行信息採集,並上傳至後端大數據平臺作進一步分析研判,既保證數據安全又保證比對速度,比如排查整個開發區某省某市人員,以前投入大量人力需要幾天時間,現在幾秒鐘就能完成。
“智慧通行設備,不僅能夠識別採集人臉信息,同時支持對二代證、三代證、港澳通行證、護照進行識別,實現人證合一。”李斌介紹,設備確保登記人員身份證信息真實有效,打造了“標準房屋地址+人員信息掃碼登記+小區門口身份證和人臉一體識別”的智慧通行模式,從而構建起整個人員、住房信息庫。住戶、房東、租戶可通過二維碼技術實現遠程信息錄入。
掌握了這些數據,社區開展具體工作有的放矢。“比如房間號是綠色的就代表自住,藍色代表租出,顯示紅色的話就表示已經租滿了。”孔巷社區居委會主任陶永軍打開手機上的智慧平臺,進入房屋管理系統向記者展示,不同樓棟裏哪間房是自住的,哪間房是出租的,一目了然。點開一個紅色房間號,只見頁面上顯示出了房內五位租戶的身份證、手機號等基本信息,十分便於社區的日常管理和溝通聯繫。
如何讓採集來的數據發揮更大作用?為此,昆山開發區深入探索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新路徑,積極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大數據平臺”,目前已推廣使用以房管人、紅管先鋒、331治理、AI亂扔垃圾糾察等模組。打開大數據平臺,一系列數據精準反映出全開發區各個社區情況:日均通過人臉識別進入小區人數約9萬人次,總刷臉人次達3100萬人次;實現AI垃圾糾察4585次;完成出租房合規化改造25743套,待合規化改造1094套,實施斷水斷電506家,處罰整改3183家……
2021年2月,開發區內一社區網格長接衛健部門反饋,轄區內一名高危孕婦于三日前從蘇大附一醫院出走,未查到近兩日就診記錄,隨時可能有生命危險。網格長通過開發區基層社會治理大數據平臺系統查詢人員信息,發現這名孕婦的居住地址。經了解,因就醫花費較大,且當事人暫無工作收入,生活較為拮據,不得已離院回昆。了解情況後,網格長與開發區民政部門取得聯繫,幫助申請臨時救助,並於第二日將其送回醫院進行後續檢查治療。
惠民更要安民。推動小區公共安全工作逐漸從應急處置向風險管控轉變,昆山開發區借助大數據平臺,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減輕了常住人口增長帶來的社會治理壓力。
智慧化管理 精準鎖定民生需求
社會治理現代化,歸根結底是要實現更好地、精準地服務於民。嘗到數字化治理甜頭的昆山開發區,還在謀劃更大的佈局,讓數據成為精準服務的重要抓手。
走進昆山開發區綜治聯動中心,一面巨大的螢幕上,展示著開發區現代化基層社會治理中心繫統。這一平臺集成了物業管理、居民監督服務、信訪矛盾聯處、綜治聯動四個功能模組。打開其中的物業管理中心模組,整個開發區內的21個社區的物業信息一目了然。
“以前,我們接到12345或書記市長信箱投訴,只能來一單處理一單,沒有考慮投訴背後的深層次問題,工作開展比較被動。”李斌介紹,實際上,居民反映的問題多有內在關聯性,比如某小區居民對同一類問題多次反映,就要成體系解決。
為了實現精準管理,提升服務水準和主動性,昆山開發區以物業管理中心建設為契機,建立起小區管理扁平化指揮體系,運用四色管理機制和五星小區創建,著力提升小區管理品質和物業服務水準,通過小區體檢單、處方單、交辦單、反饋單、評估單的“五單”工作法,將居民反映最多、期待最迫切解決的問題加以分析處理。
在螢幕中心的開發區地圖上,用不同的色塊表示出各個社區的當月與前三年平均數值對比。“通過對門崗管理、小區安保、公共設施、物業收費、停車庫位等十多個物業關鍵詞進行提取,我們設立了一個參考值,以該社區前三年共計36個月的平均問題投訴量為標準,高於這個數值就會進行約談,臨近這個數值就會進行預警。”中心工作人員介紹,通過科學的數據分析後提前介入,能有效提升民眾滿意度。
精準找準問題,快速解決問題,大數據打通了從上到下的主動管理渠道。而為了更好地讓居民反映訴求,開發區通過建立居民監督服務中心,每個小區建立監督員隊伍,完善小區管理監督體系,暢通居民自下而上的反映渠道,提升居民參與管理水準。同時,試點 “民生一點通”小區居民互動式系統,提供物業維修、就醫諮詢、活動發佈等居民最關心的十幾類便民服務項目。
如今在昆山開發區,一個線上線下聯動的大機制,正全面賦能全區社會治理能力。“依託平臺智慧化優勢,不僅是提升管理能力的內在要求,更是為人民群眾提供精準化服務的有效舉措。”昆山市委常委,昆山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沈一平表示,昆山開發區將探索長效管理機制的建立,形成第一時間掌握各類信息、處理不穩定因素、回應民生訴求的治理閉環,真正讓群眾在開發區安居樂業,讓高品質發展與高品質生活相得益彰。(新華日報 作者 盛崢 周成瑜 王俊傑 雷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