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形鑄魂 江蘇省為鄉村振興厚植文化力量
來源:新華日報  |  2021-04-26 09:33:36

  原標題: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滋潤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塑形鑄魂,鄉村振興需厚植文化力量

  美麗鄉村是美麗江蘇的濃重底色。黨的十八大以來,文明新風吹拂廣袤的江蘇農村地區,美麗鄉村真正成為人們的精神家園。2021年的省委一號文件已經出爐,與中央一號文件一脈相承,2021年江蘇高度重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作用,以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政策舉措,為鄉村振興塑形鑄魂,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滋潤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

  提升“精氣神” 文明實踐牢築思想根基

  思想引領,文明塑魂。近年來,江蘇省深化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把理論宣講和惠民服務、文化生活等有機融合,為群眾參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實踐新平臺。

  4月2日,南京市江寧區谷裏街道的荊劉村,退休黨員謝以海家的庭院里正上演著一場別開生面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有34年黨齡的老謝“開課”,20多名當地少先隊員、家長搬著小馬扎團團圍坐,沉浸在紅色故事裏的英烈精神中。記者從江寧區了解到,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江寧區以1個區級中心、10個街道實踐所、201個村(社區)實踐站、891個實踐點為主體,實現新時代文明實踐全域陣地佈局。

  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是2021年的省委一號文件提出的重點要求。全省將按照“以全縣域為整體、縣鄉村三級為單元”一體化推進的要求,推動全省所有縣(市、區)全面建成中心(所、站),逐步實現陣地資源整合到位、體制機制健全到位、服務群眾精準到位。

  按照省委一號文件要求,當前全省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正面向黨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面向全社會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宣傳教育,迎接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

  喜迎黨的百年華誕,當前江蘇各地正組織領導幹部、社科專家、“百姓名嘴”深入基層。作為南通市如東縣“首屆社科名家”、宣講名師,吳金明一個月裏跑遍全縣40多個部門、鎮(區、街道)、村(居)、企業、學校,把黨史學習教育宣傳到千家萬戶。在袁莊鎮孫莊村的圖書室,每天都有人前來聽105歲的宣講員徐明講述親身經歷:“之前,村裏十家有九家靠討飯生活,共産黨來了,開展土地改革,每家分得了兩畝地……”

  搭好一平臺,織好一張網。2021年省委一號文件指出,要深入開展理論宣講、文化文藝、助學支教、醫療健身、科學普及、法律援助、衛生環保、扶貧幫困等文明實踐志願服務,在服務群眾中教育引導群眾。

  “內外”提檔升級 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

  如何才能將精神文明建設轉化為農民群眾的自覺追求和行動?對此,省委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大力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在加強思想引領、推進公民道德建設方面下功夫。

  火熱的精神文明建設逐步構建出積極樂觀、文明健康的鄉村“軟環境”。4月21日,賈汪區黨史學習教育“講+演+問”村居行走進馬莊村,大白話把黨的創新理論寫出來、播出去,歌曲、快板、小品等多種形式的精品文藝節目或取材于道德模範、身邊好人、優秀基層幹部等先進典型,或改編自農村生活場景,把良好社會風氣傳入人們心田。

  深入挖掘鄉村的價值認同和文化優勢,激活了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常熟在提升農村“硬體”的同時讓鄉風民俗美起來。智林村老黨員鐘坤華主動騰出一間房來做村民集聚議事的會場,建設起精神文明“微陣地”。張港涇村推動核心價值觀融入公共空間,把村裏的小橋頭打造成學習、休閒首選地,連定居在城裏的村民都慕名回來體驗,感受德善文化,弘揚鄉風文明。

  根據省委一號文件要求,要深入挖掘、繼承創新農村傳統美德教育資源和優秀傳統鄉土文化,蒐集整理村規家訓、牌匾楹聯、俗語格言中蘊含的道德規範,注重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結合起來,賦予中華農耕文明新的時代內涵。

  農村地區天價彩禮、厚葬薄養等不良風氣屢禁不絕,怎麼辦?省委一號文件明確指出,要發揮村規民約的約束作用,引導農民群眾合理約定紅白事消費標準、辦事規模和禮儀模式等,用老百姓自己的“好規矩”管好自己的事情。

  破立並舉,敦風化俗。東臺市利用“董永七仙女文化園”、黃海森林公園等優勢地域資源,在“520”、七夕等節日為新人舉行積極向上的婚俗文化活動。走進宿遷沭陽縣,倡導“人情減負”的宣傳標語在村頭路口隨處可見。“喜事新辦,簡化環節,不講排場;白事簡辦,不請吹鼓手,不‘迎祭桌’,不扎紙人紙馬……”沭陽縣南湖街道前巷社區黨委書記姜斌説,村民用實際行動,成為人情減負的傳播者、倡導者。

  文化點亮鄉村 為鄉村振興立根塑魂

  鄉村振興,文化何為?富裕起來的農村,需要怎樣的文化生活?如何調動農民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創造性?針對這些亟需回答的問題,2021年省委一號文件提出,要豐富農民文化生活,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讓農民群眾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動中豐富精神世界、增強精神力量。

  “‘十三五’期間,我們送文藝演出下鄉1500場、送戲下鄉800多場、送電影下鄉超過15000場,先後打造了文化服務新行動、‘情滿陶都——宜興市文藝家走基層’等優秀群文活動品牌。”宜興市文明辦相關負責人告訴新華日報記者。新華日報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江蘇各地開展“三下鄉”“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等文化惠民活動,發揮“文藝輕騎兵”優勢,讓人們切實感受到文化帶來的幸福感。

  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提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水準的重要內容。為完善制度保障機制,宜興市先後出臺實施細則,規定自2019年起至2021年,全市每年安排總額不低於800萬元的文化高品質發展專項資金。淮安市金湖縣新型農村社區重視以文化人功效,新建金港社區文化禮堂、湖畔旺屯戶外大舞臺等公共文化活動場所,在全縣範圍內構建中心、所、站、點新時代文明實踐四級網絡,通過結對共建、打造平臺等方式,常態化地把文藝演出、藝術培訓、文藝輔導、展覽展示等活動送到百姓身邊。

  文化惠民、普惠均衡的同時,江蘇不斷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既為基層群眾提供施展的舞臺,也讓優秀本土文化融入鄉村建設,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通過政策招引、組建聯盟、鄉賢評比等方式,南通市通州區不斷充實鄉土人才蓄水池。宿遷市圍繞鄉土人才隊伍建設,讓基層一線的“田秀才”“土專家”“新農人”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力軍。活躍在金湖縣農村社區的“9+N”志願服務隊,很多隊員的身份既是黨員,也是在文化文藝領域擁有一技之長的愛好者。他們以志願者身份參加理論政策宣講,深挖具有濃郁特色的地域文化,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文化支撐。(新華日報 記者 吳雨陽)

編輯:韓小強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